字词 | 湖南的侗族传统民居建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南的侗族传统民居建筑 湖南的侗族传统民居建筑湖南侗族主要居住在湘西南山区。侗族素喜聚族结寨集中而居,少则数十百户,多达四五百户,也有三五小寨靠近,形成“寨群”。侗寨依地势可分为山脊型、山麓型、平坝型三种。其大多处山谷平缓地区,在选址上注重与水的关系,多选择前临水流、背面靠山之处落寨。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多依水塘而建;在溪流曲折处,则利用水流环绕村寨,形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天然屏障。侗寨建筑群大多居溪流一侧,寨头寨尾的溪河上架设廊桥 (风雨桥),是进出寨的主要通道。寨内池塘星罗棋布,或一家一池,或几家一池,表明了侗家人爱食鱼的习性。塘中养鱼,塘边搭棚,或设晾禾架和架设厕所,又是防火的近便水源。侗族对于公共场所的建设极为重视。寨有 “公场”,以大片青石铺砌,又称 “岩坪”。鼓楼每寨都有,大寨有24座,一般一姓一座,或立于公场,或置于寨头,附近配套以公屋、戏台和神庙等,构成全寨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俨然侗寨的心脏。侗寨民居则围绕鼓楼修建,一般一家自成一栋,多以族姓相连建房,走廊互通,分布成放射状,如蜘蛛网般依山就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青石板或鹅卵石砌就的寨巷盘旋其间,连通四方,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结构简朴的凉亭多有水井,又似星星点缀于寨内寨外的山坳、路边、田野。附近的山坡上则按姓氏划出土葬公墓场。寨背后的山脚又建有“萨岁坛”。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多为密檐塔式,结构独特,极富韵律,高耸寨中,格外醒目,不仅形成侗寨的突出标志和视觉中心,而且作为侗族团结的象征,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议; 逢年过节,村民则身着盛装,汇集这里,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许多侗寨为了适应村民拦路迎宾送客、对歌交朋结友的需要,又在村头寨尾修建木质寨门。寨门造型多种多样,或似牌楼、凉亭,或似长廊、花桥。寨门内设土地神庙,寨外围以石头垒砌或用土筑围墙,别具一格。这些要素的和谐统一,特别是侗族建筑“三宝” 的鼓楼、凉亭、风雨桥等,表现出朴实、自然而富有浪漫的情调,构成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一幅幅壮美的侗乡画面,又是侗族“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体现。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芋头村、黄土乡皇都村的头寨、盘寨、尾寨和新寨等。湖南侗族传统民居因住地环境的不同,各有差异。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民居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开间的楼房,另接厢房于一端或两端。正屋多为重檐悬山 “开口屋”。上层居住,下层为仓囤、牲栏等。厢房则有挑梁。屋前为场坪。通道的侗族民居因深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普遍采用干栏式吊脚楼。全木结构,穿斗式排架结构,三、五、七柱不一。一般四榀三开间,三层,多至五六层。底层架空于坡地或平地之上,不加平整,所谓“地不平天平”,高2—2.4米,局部或整体圈以木栅,用作畜栏、杂屋或劳作场所。二层为主要居室,高2.6—3米,围以板壁。多采前廊后房形式,外挑走廊,安装栏杆或栏板,以争取空间,所谓 “占天不占地”。廊有单面、双面“转角楼” 和三面“走马楼” 等做法。前部 “丁廊”宽敞,占进深1/3以上,装饰讲究,为家庭日常劳作、接待宾客及“行歌坐月” 的公共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地位。廊后灵活分隔大小不一的火塘间、香火间、卧房、厨房、贮藏间等。火塘间中置火塘,砌以石板,其上层楼板开孔排烟,承以竹木椅架,下悬吊架供熏烤食物柴火。二层也有以厅堂为中心,联系各房间和走廊的布局形式。三层或全部开敞供杂用,或局部分隔卧室,外挑“禾廊”,供晾晒之用。屋面多为两面分水的悬山顶,亦有歇山,上覆杉木皮、茅草或小青瓦。前檐高称为 “凰抬头”,后檐低称为“金鸡摆尾”,飞檐翘角、古朴端庄。楼梯多处于丁廊两端,各层分设,位置不一。也有数户,甚至数十户相连,形成公共通廊,并设公共楼梯通往二层通廊,各户另设小梯上下。有的屋旁加偏厦或一间配房,作煮猪食的灶房或碓房、柴房之用。楼前楼后也有晒糯禾把的高大梯形木架“禾晾”。每到秋天丰收季节,金色的禾凉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 边城沿河民居 通道芋头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