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上 湖上孙席珍著。1936年3月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初版。内收散文《自序》、《五妹》、《南旋》、《湖上》等4篇。 ☚ 爱的象征 爱眉小札 ☛ 湖上徐元杰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这首诗写诗人泛舟湖上,为两岸明媚的春光所陶醉的愉快心情。 前两句着重写景。“花开红树乱莺啼”一句,从气氛上烘托出西湖春天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花开”而使树显得红得耀眼,点出游湖的节令是春意正浓之时,同时又从视觉角度照应诗题,说明观景之人正在“湖上”。“乱莺啼”从听觉效果上更进一步渲染春天热烈的气氛。这里“乱”字用得很好,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那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这一动一静给春景又平添了几分魅力。诗人以浪漫、具有强烈情感的红色为基调,点以明快、活泼的黄色,形成鲜艳夺目的暖色调,从而产生了亢奋向上之情,成功地完成了画面气氛的渲染。 假如将“花开红树乱莺啼”比作一幅图画的中景,那么,“草长平湖白鹭飞”一句则是这幅画的远景。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水天一色,远处芳草繁茂泛青,近则湖水碧波潋滟,沙洲上几只白鹭怡然自得地时飞时落。这里以大自然的绿色为主,点缀些素雅的白色,形成一种偏冷的色调,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觉。与第一句浓墨重彩的笔法迥然不同的是,诗人在这里用轻描淡写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淡泊的意境美。当然这与前面热烈的气氛并不矛盾,而是色彩和情调上恰到好处的调整与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动人的春光图。苏轼曾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形容西湖的美丽景色,恰好可以用来为这两句诗作注。 后两句侧重抒情。“风日晴和人意好”一句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了游湖赏春之人的愉快心境。看那红树、黄莺,青草、白鹭,看那一叶扁舟、一湖绿水,无处不荡漾着春意,更有那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这怎能不使“人意好”呢?“人意好”是指人的心情舒畅、兴致很高。它由诗人在船上所见景色引发,是游春之人闲情逸致的陈白,所以是贯穿于诗中的总线。 “夕阳箫鼓几船归” 一句紧承上句作一转折,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湖上,紧扣诗题,并且在收尾上及时煞住,写法上干净利落。这一句是全诗的精华,诗中的韵味和意境都藏于其中。“夕阳”点明游人赏春已延长到了傍晚。“箫鼓”的乐声仍回荡在湖面,表明船上游人仍然余兴未尽。“几船归”可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眼看着这夕阳美景,闻着这两岸馥郁的花香,听着船上箫鼓齐鸣的乐声,虽然船儿终将离去,但一片深深的眷恋之情已留在了湖上。另一种则是,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里,又能有几只奏着箫鼓的游船停留在这湖上呢?问句中显然暗含有诗人的言外之意。 这首游春小诗打破了宋人重理趣、轻兴致的特点,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诗人在艺术上运用气氛烘托,色彩点染,画面对比等手法,从视、听等角度,由岸上景色写到水中景色,从游人的心境写到景色明丽的意境,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湖上(明)袁宏道 流莺舌倦语初歇, 画峦微点梨花雪。 此诗写西湖,全从自然景物人手,正是通过对这些景物动静变化的刻画,写出了西湖早春的盎盎春意。 【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生平见前江苏《摄山纪游二首》诗。 【注释】 ①茶枪:茶未展的嫩芽。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 “酒帜风外鼓,茶枪露中撷。”自注: “茶未展者曰枪,已展者曰旗。”旗:茶旗,展开的茶芽。唐皮日休《奉贺鲁望秋日遣怀次韵》:“茶旗经雨展,石笋带云尖。”②竹孙:竹节上的新枝。苏轼《庚辰岁人日作》诗自注: “海南勒竹每节生枝如竹竿,盖竹孙也。”③落红:落花。④六桥:西湖外湖苏堤上有六桥,苏轼建里湖亦有六桥,明杨孟瑛建。猩猩血:代指鲜红色。 湖上
〔德国〕 歌德 新鲜的营养,新的血液, 我吸自自由世界; 自然是多么温柔亲切, 她把我拥在胸怀! 湖波在欸乃橹声之中 摇荡着轻舟前进, 高耸到云天里的山峰, 迎接我们的航行。 我的眼睛,你为何低垂? 金色的梦,你们又复回? 去吧,美梦! 任你如黄金; 这里也有爱和生命。 就在这湖波上面, 闪晃着万点明星, 四周高耸的远山, 完全被软雾吞尽; 绿荫深处的港口, 吹着鼓翼的晨风, 成熟的禾黍油油, 掩映在湖水之中。 (钱春绮 译) 1775年初,歌德参加一位豪商的家庭音乐会。会上,诗人织识了这位富家的独生女丽莉。她是位美丽、娴雅、仪态万方、富有教养的少女。两人相互吸引,不久就彼此相爱了。他们经常一起参加朗诵诗会,演秦乐曲,郊游,多方接触后两人感情日益深厚。经双方家长同意,他们很快订了婚约。后来,歌德发现他与丽莉在志趣爱好、宗教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差距。特别是歌德异常耽心这门婚事会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内心十分矛盾。为了暂时摆脱丽莉,是年五月,歌德离开故乡去瑞士旅行。在苏黎世,他与儿时好友帕沙万特邂逅。六月十五日晨,两人泛舟于苏黎世湖,饱览湖光山色之美。于是写下了这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篇。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写诗人初返自然的欣喜之情。在一个清晨,他泛舟湖上,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山色之中,那湖水和缓平静地流动,摇荡着小舟轻轻颤动着前进,使得诗人觉得自己同大自然即将融为一体了。他感到轻松而自由,超脱而旷达,完全摆脱了法兰克福庸俗无聊的社交生活,从平日的种种烦恼中挣脱出来,在大自然温柔亲切的怀抱中得到了新生。诗人庆幸自己从大自然中又吸取了新鲜的营养,新的血液。他怡然自得,宠辱皆忘,以至于觉得那高耸入云天里的山峰,都正饱含深情地欢迎他。 在置身大自然的舒适恬静中,诗人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思念起爱人丽莉和那不久前由两人共同编织的金色的梦。他此次出游本来是为了逃避尘世的爱情,但此时却下意识地在回忆往昔,这种矛盾的心理使诗人自己也苦恼茫然,他不得不问自己,为何低垂眼睛。然而,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很强的自制力的诗人立刻又把这些烦恼的往事,难以割舍的儿女情长从脑海中抛开,把注意力又倾注到如画的江山中去。他放弃了尘世中不那么和谐如愿的爱,在大自然中得到启迪和振撼,感受到了“爱和生命”的真正含义——那样一种永恒。 第三节,细致地描绘秀丽动人的景色。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寥廓无垠的湖面,水波荡漾,阳光被揉碎成千点万点的金星,洒落在小船四周。高耸的远山被柔和淡薄的岚雾所遮盖,显得若隐若现,扑朔迷离。港口被绿荫掩藏在深处,清晨的爽风却鼓起了洁白的船帆。成熟的禾黍颜色更加艳丽,倒影掩映在湖水中,更增添了亢然生意。在这里,诗人描形写态,绘声绘色,形态有动有静,色彩有明有暗,距离有远有近,角度有高有低。恰似一幅明丽的风景画,爽朗明快,清新喜人,字里行间都跳动着生命的活力。同时借景生情,抒发了淡淡的惆帐、茫然的心绪和在山青水秀中找到了踌躇之心的“港口”的欣喜之情。 同年秋天,歌德和丽莉解除了婚约。 些诗曾由舒伯特、门德尔松作曲。 湖上 凤岭登高演武台, 排衙石上大风来。 “风岭”,即凤凰山,在今浙江杭州市南郊,岩壑曲折,左瞰大江,形如凤凰欲飞,故名。 “排衙石”,指排列整齐的石头。旧时长官升座,阵设仪仗,僚属依次参见,分立两旁,谓之“排衙”。这里以“排衙”形容石头排列整齐有序。此诗首二句写杭州之景;但是,作者并未写杭州甲天下的西湖,而是以军事家的眼光,描写以西湖名闻天下的杭州的军事要地凤凰山,以及凤凰山上的演武台。演武台为习武之地, 自然和军事要塞相关。二句而言,登上凤凰山高高的演武台,大风从排列整齐有序的大石上刮来。瞻望这些遗迹,不由让人想到历史上在杭州建都的两位帝王,一是吴越王钱镠,一是宋高宗赵构。 钱镠,唐末临安(今杭州市)人。黄巢起义时,他率乡兵镇压起义军,归董昌为俾将。董昌反叛,他执昌,唐昭宗封他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赐铁券,拥兵两浙,旋封越王、吴王。唐亡,受后梁朱温之封,称吴越国王,是为唐亡后的十国之一。传至其孙钱俶,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举族归于京师,国除。 宋高宗赵构,徽宗第九子,初封康王。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后,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后怕金兵进逼,走避东南,后建都临安(今杭州市),是为南宋。他对金人一意求和,宠信投降派秦桧,打击主战派,最后向金称臣,尽弃秦岭、淮河以北山河,岁输银绢各20万。 两相比较,悬殊甚巨。故而诗中有“钱王英武康王弱”之句。末句的“一样江山两样才”为全诗警语。同样称帝临安,同样拥有半壁河山,国力相差如此之大,真让人感慨不已!撇开客观因素不论,单就人而言,赵构亦远不能与钱镠相比。可见,即使是客观因素有些差别,人的因素仍是第一位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