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游金山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游金山寺 游金山寺宋诗篇名。七古。苏轼作。见《苏轼诗集》卷七。熙宁四年(1071),从汴京赴任杭州通判途经镇江游金山寺作。前八句着重写金山寺形胜,中间十句写深夜江心奇景,结尾四句向江神立誓,收住思乡之情和宦游之慨。黄彻云:“盖与江神指水为盟耳。……指水则誓在其中,不必诅神血口,然后谓之盟也。”(《䂬溪诗话》卷八)葛立方云:“苏东坡兄弟,以仕宦久,不得归蜀,怀归之心屡见于篇咏。”(《韵语阳秋》卷一三)。方东树评此诗“奇妙”(《昭昧詹言》卷一二)。纪昀则称此诗“首尾谨严,笔笔矫健,节短而波澜甚阔”(纪批《苏文忠公诗》)。近人陈衍谓:“通篇遂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宋诗精华录》)这篇长诗景象瑰丽,虚实相生,笔意肆恣,别具远韵,堪称诗人七古中的代表作品。 ☚ 王维吴道子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游金山寺》![]()
苏 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 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 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 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 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 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 非鬼非人竟何物①? 江山如此不归山, 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 有田不归如江水!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请求外任。熙宁四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他七月离京赴任,十一月初三,途经镇江金山,访宝觉、圆通二僧,夜宿寺中而作此诗。 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 开头二句随意吐属,自然高妙,看似浅易,实则言简意赅,精彩动人。“我家”句,开门见山点出思乡主旨,“宦游”句写出门求仕,顺流而下,引出下文。“江入海”,点出金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施补华《岘傭说诗》:“‘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确是东坡游金山寺发端,他人抄袭不得。盖东坡家眉州,近岷江,故曰‘江初发源’;金山在镇江,下此即海,故曰‘送江入海’。”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称“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都说得很精当。“闻道”二句一虚一实,一动一静,将传闻中长江激浪拍天潮卷金山的景象和眼前水落石出沙痕历历的情状,描绘得有声有色,长江景观,这二句大体上包涵无遗。“天寒”二字则点明了这次来游的季节。接着二句写金山在长江中的方位和形貌。中泠是泉水名,即闻名于世的天下第一泉,金山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写出了金山山石巨大而突兀不平的形状。“古来”句概括时空,写金山中流砥柱出没波涛的风貌(唐、宋时期金山远在江中,明以后江水北移,始成陆地)。“波涛出没”,也寄寓了作者对自古以来仕途的感慨,风险若此,自当视为畏途。以上六句有情有景,有古有今,有虚有实,有时有地,思绪飘忽,意象开阔,充分体现了苏轼七言古风天马行空、波澜浩大的特色。“试登”句把初到金山百感苍茫的思绪作一个收束,用“望乡国”来回应首句,并照应篇末“有田不归”,是诗中枢纽。“青山多”应是丽景,可是诗人似乎并无欣赏之情,却有嗔怪之意,仿佛怪青山多事,不知趣地遮断了迁客的望乡之眼。其实大江两岸青山固然众多,但是即便是一马平川,想在长江下游望见眉山故乡,那也绝不可能。这种跌宕多姿的写法,突出了诗人望乡的一片痴情。这二句无论在命意还是结构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的第二层就从“望”字着眼,着力刻画深夜江心的特殊之景。这在时间上就需要有个过渡,“羁愁”二句便起到了这种作用。“羁愁”是苏轼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他面对眼前胜景,并无闲情逸致,而是思绪万千。不过,如果就此“寻归楫”,还是心有不甘的,所以便来一个“山僧苦留”,似乎是不得已而留下望落日。其实这是诗人故弄狡狯,不然他何以竟望到二更月落呢?这二句诗情曲折,波澜横生。“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二句,色彩绚丽,境界壮美,是写景名句。“靴文”(即靴纹),状江面因微风而起的粼粼细浪;“鱼尾赤”,形容血红晚霞,重叠如鱼鳞。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可见“子瞻作诗,长于比喻”(见《诗人玉屑》卷十七)的特点。“是时”句转入夜景,也巧妙地点出来游的日期。《礼记·乡饮酒义》:“月之三日而成魄。”(“魄”是指月缺时光线暗淡而仅有圆形轮廓的那一部分),“初生魄”即初三,苏轼来游正当十一月初三。“二更”句点出“天深黑”的异常背景,预示将有不寻常事物出现,为“炬火”闪现作了渲染。炬火,本指束苇而烧的火炬,但这里显然不是,因为它那么明亮,那么突然,甚至光焰照山,惊动栖乌,这的确有点奇怪。但古人对此现象也有所记载,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阴火”,或许是由某些会发光的浮游生物聚集水面而形成。在这里,它被苏轼神化了,或者竟是幻由心生,表达了诗人归田之情的浓重和执着。“炬火”的出现,为末一层的感慨预作地步,由景而情,把诗情推向了高潮。“非鬼非人竟何物”,用一个令人深思的悬念作结,逗出下文。 悬念揭开,出人意表,诗人悟出“炬火”是江神显灵示警,怪“我”冥顽不化,宦游不归。这种悟,主观色彩极浓,可见其命意所在。“不归山”本非己愿,现在神又来责怪,更见欲我归山乃天意。叙写可称奇幻。结尾二句直抒心曲。“岂得已”,蕴含着多少无可奈何之情,内涵丰富。“如江水”,是指水发誓,与对天盟誓相似,古人常用。如《左传·僖公廿四年》记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此时苏轼是向江神立誓: 只要家有薄田,足以糊口,一定立即归隐。末层四句总束全篇,使前二层的情景有了归宿,堪称画龙点睛。《四库全书》总裁官纪昀批末段道:“结处将无作有,两层搭为一片。归结完密之极,亦巧便之极。设非如此挽合,中一段如何消纳。”批得中肯。 苏轼七言古诗与韩愈一脉相承。这首诗与韩愈《山石》在结构和立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首诗前面部分的叙写都是兴象超妙,情景如绘,而最后四句也都由游览而引起感慨,点明主题。一云“有田不归如江水”,一则云“安得至老不更归”,语意很相似。 金山寺,原名龙游寺,又名泽心寺、江天寺。天禧初,宋真宗梦游此寺,乃赐名金山寺,“为诸禅刹之冠”,殿宇巍峨,佛像庄严,文物既富,名胜也多。游寺而写寺景,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往往难出新意。历来咏金山诗不少,但大都以刻画模写为能事,构思雷同而缺乏情致,所以佳作寥寥,传世绝少;只有唐人张祜“树影中流见,钟声隔岸闻”颇得神韵。“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轼这两句诗确是深刻的经验之谈。他写游金山寺,便神思独运,另辟蹊径。他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皆略而不写,着重写登眺望远高旷绵邈之景,而景中则交织一片诚挚而浓郁的乡情,使人既感到景之新,也感到情之真。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说:“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著题,正无从得此远韵。”此诗之所以广泛传诵,与艺术上的这种“远韵”是分不开的。 游金山寺(元)周伯琦 江心一簇翠芙蓉①,金碧晶莹殿阁重②。 此诗首二句描绘金山与金山寺总体风貌,以下写金山形胜与轶事。 【作者】 周伯琦,元代诗文作家,生平见前河北《野狐岭》诗。 【注释】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此指金山。②此句写金山寺。③“隐士”两句写金山寺的神秘和宗教色彩。化鹤,用丁令威故事。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言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梵王,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名梵天,佛教将其吸收为护法神,称大梵天王,此处则指佛祖。降龙:佛教谓以佛法降伏神龙。佛经中有降龙故事。④中泠:中泠泉。在金山之西,唐刘伯刍把宜于煮茶的水分为七等,中泠泉被评为第一,从此被称为“天下第一泉”。湛:水澄清貌。⑤苏米旧时踪:指北宋苏轼和米芾曾来此游历。 游金山寺[宋] 苏 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③。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⑤,江南江北青山多⑥。 羁愁畏晚寻归楫⑦,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⑧,断霞半空鱼尾赤⑨。 是时江月初生魄⑩,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11),飞焰照山栖乌惊(12)。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13),江神见怪惊我顽(14)。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15)! 〔注释〕 ①本篇选自苏轼《东坡七集》。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中途夜宿著名古刹金山寺而作。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金山上。②初发源,古人以为长江发源于四川岷山,作者故乡是四川眉山,故云。③江入海,古人以镇江扬州间一段江水为入海口。④中泠(ling铃),泉名,在金山西北。石盘陀,指金山。盘陀,江石巨大堆垛貌。⑤绝顶,山的最高处。乡国,家乡。⑥这句谓重叠的山峰遮断了自己的视线。⑦归楫,指归返镇江的船,“楫”是划船的工具,这里用作船的代称。⑧靴文,靴上的皱折。比喻波纹之细。⑨断霞,片片晚霞。鱼尾赤,鱼尾的赤色,形容晚霞。⑩初生魄,月初的月亮。(11)江心句,作者自注:“是夜所见如此。”《岭表异物志》:“海中遇阴晦,波如然(燃)火满海。”苏轼所见或与此相类。炬火,火把。(12)飞焰,腾起来的火光。栖乌,宿在窠里的乌鸦。(13)归山,谓辞官归隐。(14)顽,愚钝。(15)谢,表示歉意。岂得已,犹“不得已”的意思。归,归隐。如江水,古代对着江水发誓时的用语。《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晋公子重耳有次渡黄河时,对舅父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江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渡江北伐,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江水。”这两句是作者的誓言,意思是我向江神表示歉意,不能归山是出于不得已,一旦有田即归隐,以江水为证。 〔分析〕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一场政治上的变法运动就此开始。其时,苏轼任职诰院(中央政府一专管颁发官吏凭证文书的机构),由于他对变法持有疑义,受到变法派排挤,先是被赶到开封府任推官,但是变法派御吏仍不甘休,诬告苏轼在前几年奔父丧返川时,曾贩过私盐,后因无“罪证”,只好不了了之。经此一劫,苏轼痛感在京城做官,凶险异常,非久留之地,于是要求外放,熙宁四年遂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本诗即在其上任途中,路过镇江游金山寺时所作。政治上的失意,使苏轼即使目睹金山寺胜景,仍强烈地流露出了思念家乡,渴望归隐的心情。 诗的头两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诗人面对金山寺畔滔滔东去的长江,很自然地联想起了长江的发源地,今人虽经考证,知道长江发源于青海,但宋人一般认为长江始发源于四川岷山,故开首就说我的家乡就在这长江发源地,由于进入仕途,就顺流而下来到了它的入海口附近镇江,这样就自然地借长江之水把客地和故土相连,巧妙地在眼前之景中融入了思乡之情,也极简要地点明了自己的身世经历。接下四句,诗人则有选择地描写了昔日潮头冲刷留下的高处沙痕水迹,和出没于长江波涛中的乱石堆,寓有深意。从眼前所见景象来说,苏轼游金山寺在当年十一月三日,正逢冬天,长江进入枯水期,但诗人关注的却是长江丰水期,大潮在岩石高处所拍击出的沙痕;作者感兴趣的是这些盘陀石从古以来总是出没于江中,任凭江水冲刷。这样明里写了自然沧桑的变化,暗里却寓意人生起伏浮沉,曲折地道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余下两句:“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则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既处身于发源自故土的长江边,自然渴望能登高远望,一睹故土实貌,无奈路途遥远,重重青山阻隔,既然望不见故土,就更增思念之情,于是羁旅之愁蓦然再次涌上心头,反而无心观景而寻觅“归楫”。接着作者叙写了金山寺的山僧苦留过夜,作一过渡后,再次由抒情转入写景,极为传神地描写了落日景象及初月至二更时分江景的变化。写落日,作者用了两句对偶:“微风万倾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试想:宽阔的江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细纹犹如皮靴上的皱纹;无垠的蓝天,晚霞烧红了半边,像鱼尾那样红。这里动静相映,色彩交辉,虽然“靴文”“鱼尾”一类的比喻还未能脱俗,但诗人信手拈来,却也把夕阳下的江景描绘得醉人心魄。然而美景转瞬即逝,须臾江边天际月光初生,“魄”本指新月初升时,因光线暗淡,略可见圆形轮廓的那一部分,所谓“月之三而成魄”,初生魄,即可推断为初三,因是新月,故二更时分月落,天地顿时漆黑一片,可诗人仍游兴未尽,专注江面,忽然江中出现了奇景:“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原先墨黑的江面此刻似有火炬照得通明,连栖息在山间的乌鸦都受惊,是实景还是幻觉,连作者自己也弄不清,不由得心中纳闷,这非鬼非人的景象究竟是何物在作怪呢? 心情的逆转,使作者在忘我的寄情山水中又回到了严峻的现实世界里,结尾四句,不禁感叹道,面对如此美好的神奇山水,还不弃官归隐山林,江神一定会怪罪我的愚顽,也许这江中出现的非人非鬼的景象正是江神的警诫! 我要向江神致歉! 我之入仕途,实是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我要对着江水起誓,到了有糊口的田产那一天,我如还恋栈不去,就像江水一样逝去! 在这几乎不加修饰的直抒胸怀中,诗人那种渴求归隐而又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面,读来令人动情。 本诗在写作上由写景入手,以景引情,继而又以情观景,以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加之语言通俗浅显,几近口语,可谓作者一传世佳作。 〔评说〕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一往作缥渺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着题,正无从得此远韵。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恰好由岷山导江至此处海门归宿为入题之语。中间‘望乡国’句,故作羁望语以环应首尾。‘微风万倾’二句,写出空旷幽静之致。忽接入‘是时江月’一段,此不过记一时阴火潜燃景象耳。思及江神见怪,而终之以归田。矜奇之语,见道之言,想见登眺徘徊,俯视一切。” 施补华《岘佣说诗》:“‘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确是东坡游金山寺发端,他人抄袭不得。盖东坡家眉州近岷江,故曰‘江初发源’;金山在镇江,下此即海,故曰‘送江入海’。中间‘微风万顷’二句,的是江心晚景。收处‘江山如此’四句两转,尤见跌宕。” 陈衍《宋诗精华录》:“一起高屋建瓴,为蜀人独足夸口处。通篇遂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 游金山寺(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①,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苏轼此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冬。诗写游金山寺见江水而引起故乡之思。中间插炬火一段,似实而虚,使全诗神情飞动。 【作者】 苏轼,北宋诗人、文学家,生平见前《送郑户曹》诗。 【注释】 ①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长江上游。②宦游:因做官而远游在外。③中泠:中泠泉,在金山。④初生魄:指农历初三的月亮。⑤原注:“是夜所见如此。”⑥警:一本作“惊”。以“警”为是。⑦此句写思念故乡,对江水发出誓言。《左传·僖公四年》记晋文公流亡在外,渡黄河时对他的舅父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也记祖逖北伐时,中流击楫自誓: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江水。” 《游金山寺》you jin shan siVisiting the Temple of Jin Mountain→苏轼(Su Sh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