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游褒禅山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散文篇名。北宋王安石作。文章通过游褒禅山之经过生发议论,指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在学问、事业上欲达到此种高超境界,亦须有志向、毅力,不倦不怠,从而激发读者立志高远、不畏困难以追求理想。文章叙述、议论、描写紧密结合,转折自然,具有很强说服力。

☚ 答司马谏议书   日喻 ☛

《游褒禅山记》

[原 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①慧褒②始舍③于其址④,而卒⑤葬之⑥;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⑧禅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⑩也。距其院东(11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12)其乃(13)华山之阳(14)名之也。距洞百余步(15),有碑仆道(16),其文漫灭(17),独其为(18)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19)“华”如“华实”之“华”者,盖(20)音谬(21)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22)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23),入之甚寒,问其深(24),则其(25)好游者不能穷(26)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27)火(28)以(29)入,入之愈深,其(30)进愈难,而其见(31)愈奇。有怠(32)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33)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34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35)深,则其(36)至(37)又加(38)少矣。方(39)是时(40),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41)也。既其(42)出,则或(43)咎(44)其(45)欲出者,而余亦悔其(46)随之,而不得极(47)夫(48)游之乐也。

于是(49)余有叹(50)焉(51)。古人之(52)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53),以其求思(54)之(55)深而无不在(56)也。夫夷(57)以(58)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59)、非常(60)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61)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62),至于幽暗昏惑(63)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66),于(67)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矣,而(68)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69)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70)悲(71)夫古书之(73)不存,后世之(74)谬其传(75)而莫(76)能名(77)者,何可胜(78)道也哉(79)!此所以(81)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82)也。

四人者:庐陵(83)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85),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86)。至和元年(87七)月某日,临川王某(88)记。

[注 释]

①浮图:梵(fàn)语(即古印度语)的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佛塔),这里是对得道高僧的敬称。②慧褒:唐代高僧。③舍(shè):名词用如动词,筑舍定居。④址:山脚。⑤卒:死。⑥葬之:“葬于之”的省略。⑦名:名词用如动词,取名,称呼。⑧褒:指慧褒和尚。⑨禅:梵语“禅那”的简缩,意为“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这里指禅师(过去对和尚的尊称)。⑩庐冢(zhǒng):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11)东:名词作状语,往东。(12)以:因为。(13)乃:是。(14)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15)步:走路举足两次,不同于现代所指的举足一次。(16)仆(pū)道:“仆于道”的省略。仆,向前跌倒,也泛指倒下。(17)漫灭:模糊,磨灭。(18)为:有。(19)言:说,这里是“念”、“读”的意思。(20)盖:大概。(21)谬:错误。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写的今字,仍应按古音读huā,而不应读“华实”的“华huá。”(22)山:这里借全体代部分,指山路。(23)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24)深: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深浅。(25)其:那些。(26)穷:穷尽,走到尽头。(27)拥:持。(28)火:这里借指火把。(29)以:而。(30)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31)见:动词用如名词,指见到的景色。(32)怠:懈怠,松劲。(33)且:将。(34)不能:不到,不及。(35) 又:更。(36)其:那。(37)至:动词用如名词,指到达的人。(38)加:更加。(39)方:当,正在。(40)是时:这时。这里应译作“那时”。(41)明:形容词用如动词,照明。(42)其:我们。(43) 或:有人。(44) 咎(jiù):责怪。(45)其:那个。(46)其:自己。(47)极:尽,尽兴。(48)夫(fú):代词,那。(49)于是:对于这。(50)叹:动词用如名词,感慨。(51)焉:句末语气词,啊。(52)之:取消“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的主语。(53)得:心得,收获。(54)求思:探究和思考。(55)之:结构助词,用在谓语和補语之间,可译为“得”。(56)无不在:无处不在。意思是没有什么事物不在探究、思考的范围内。(57)夷:平坦。(58)以:连词,同“而”。(59)瑰(guī)怪:壮丽奇特。(60)非常:不同凡响,不寻常。(61)随以止:“随之以止”的省略。之,指“怠而欲出者”。以,连词,而。(62)随以怠:“随之以怠”的省略。(63)昏惑:使人迷乱,这里用如名词,指使人迷乱的地方。(64)物:与“己”相对,指己身之外的各种客观事物、条件等。(65)相(xiàng):动词,辅佐,帮助。(66)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自己的体力足可到达却没有到达。焉,于之。(67)于:在。(68)而:却。(69)其:难道。(70)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71)悲:感叹。(72)夫(fú):那。(73)之:取消“古书不存”的独立性。(74)之:取消“后世谬其传”的独立性。(75)谬其传:以谬误相传,也就是“以讹传讹”的意思。(76)莫:没有人。(77)名:动词,指识其本名。(78)胜:尽。(79)也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哉”的前面加“也”字,加重感叹的语气。(80)此所以:这就是……的缘故。(82)之;它(指流传的文字材料)。(83)庐陵:今江西省吉安。(84)长乐:今福建省长乐。(85)王回深父(fǔ):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同“甫”。(86)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安国是王安石的大弟弟。安上是王安石最小的弟弟。(87)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赵祯年号。(88)王某:王安石自称。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某”或在“某”上冠姓,待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译 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朝的和尚慧褒原先就在这山脚下筑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因此,在那以后人们就叫它“褒禅山”。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守护慧褒坟墓的房子。离那禅院往东五里,即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离洞一百多步路,有块石碑倒在路旁,它上面的碑文因剥蚀模糊不清了,但从它的残存的字迹中,还能认得出“花山”(的字样)。现在把“华”读作“华实”的“华”,大概是音读错了。

那(华山洞)下面平坦开阔。有股泉水从洞旁边涌出,游览(时),(在洞壁上)题写诗文的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沿山路往上走五六里路,有一个洞又深又暗,走进洞去感到很冷,(要)问它的深浅,就连那些好游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进洞越深,那么前进越是困难,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越奇妙。(这时)有个泄了气想要出去的人,说:“要不出去,火把就快燃尽了。”于是(大家)就跟他一起退了出来。(大致)我们到达的地方,同好游的人相比,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可是看洞的两壁上,到这儿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那洞内更深处,那到过的人就更少了。(其实)那时候,我的体力(本来)还足够再往里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的。(所以)出来之后,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跟着他(出来了),因而没能尽情享受到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往往有心得,(那是)因为他们钻研得很深,因而没有(什么事物)不在(他们)探讨、思考的范围之内。(地势)平坦而又就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地势)险恶而又遥远的地方,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奇特雄伟,瑰丽怪绝,异乎寻常的景观,(却)往往是在艰险遥远因而人们很少达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可能达到的;(可是即使)有了志气(又)不跟着(泄气的人)而停止前进,然而(如果)力量不够,也是不可能到达的。(既)有志气和力量,又不(在中途)跟着别人而松劲,(可是)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惘的地方,(如果)没有外力来帮助自己,仍然不可能到达。但如果你的能力完全能够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自然)是值得讥笑,而在自己看来也是值得悔恨的;(如果)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仍然没能到达,(那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难道有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那块倒卧的石碑,又由此感叹,(由于)古代的许多文献没能留存,致使后代的人以讹传讹,却没有人能说个明白,(这种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采用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

[鉴 赏]

叙议紧密有机结合是本文一大特色。全文分五个自然段,除第五段为附加部分外,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记叙部分,记游褒禅山之所见所闻。第三、四自然段为议论部分,写游山之所感,是记叙部分的升华。文中的叙事为议论提供感性依据,然后通过议论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文章前后照应,别具匠心。第一段写“有碑仆道”,似属闲笔,其实是为第四段“悲夫古书之不存”、“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的议论作铺垫。第二段、第三段更是环环相扣:记前洞之“平旷”,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的议论相呼应,记后洞之“窈然”、“甚寒”与“险以远,则至者少”的议论相呼应。记后洞“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议论相呼应。记游洞时“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与关于“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尽吾志”的重要性遥相呼应,结构极为严谨,浑然天成。

字数:4334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请参看《伤仲永》之“作者及作品简介”。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记游引发议论的散文,为王安石三十四岁时任舒州通判时所作。褒禅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北十五里。

王安石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古典文学作品《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3〕,而卒葬之〔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6〕,褒之庐冢也〔7〕。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8〕。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9〕,其文漫灭〔10〕,独其为文犹可识〔11〕,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2〕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13〕,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14〕,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5〕,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17〕,曰:“不出,火且尽〔18〕。”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9〕,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0〕。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21〕,则或咎其欲出者〔2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3〕
 于是予有叹焉:〔2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夫夷以近〔27〕,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8〕,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29〕,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0〕,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2〕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4〕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35〕,长乐王回深父〔36〕,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37〕。至和元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38〕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三。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作者时年三十四岁,在舒州(今安徽安庆市)任通判。
 〔2〕华(hua)山:即花山。
 〔3〕浮图:梵语(印度古语)音译,也作“浮屠”、“佛图”、“佛佗”,简称“佛”,含有佛、佛教徒、佛塔等相关意义。这里指佛教徒,凡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佛教徒均可称之为浮图,即俗所谓高僧。慧褒:唐僧人法号。舍:作动词用,建房居住的意思。
 〔4〕卒:寿终。
 〔5〕褒禅:即慧褒禅师的意思。
 〔6〕禅院:佛寺。禅:梵语音译“禅那”的省称,原为人定、静修之意,即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后来泛指与佛教有关的人和事物,如“禅院”、“禅房”、“禅师”等。
 〔7〕庐:墓旁守护人居住的庐舍。冢(zhong):坟墓。
 〔8〕华山之阳:华山的南面。山南为阳。华山洞因在华山的南面,因而得名。
 〔9〕仆道:倒在路上。
 〔10〕漫灭:模糊不清。此指碑文因风化剥蚀而难以辨认。
 〔11〕“独其”句:意指在碑文中只有“花山”二字还可以辨认出来。
 〔12〕“今言”二句:古“花”字也写作“华”,故“华”字有二音,一读“华实”之华(hua),一读“花”(hua)。作者认为,碑文上既然作“花山”,那么“华”就应读“花”(hua)。今读作“华”(hua)是把字读错了。
 〔13〕记游者:在洞壁上写字题诗文记游的人。
 〔14〕窈(yao)然:幽暗深邃的样子。
 〔15〕穷:极尽。不能穷:即不能走到洞的尽头。
 〔16〕拥火:拿着火把。
 〔17〕怠:松懈、厌倦,指倦于前进。
 〔18〕火且尽:火把将用完。
 〔19〕不能十一:不到十分之一。
 〔20〕“则其”句:意为大概那更深的地方,到达的人就更少了。
 〔21〕既:已经。
 〔22〕或:有人。咎:责怪,埋怨。
 〔23〕“而予”二句:意为我也后悔自己随人退出来,以致不能充分享受游玩的乐趣。
 〔24〕于是:对这件事情。叹:感慨。
 〔25〕得:收获、心得。
 〔26〕“以其”二句:意为因为古人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对任何事物都可以得到启示的缘故。无不在:无处不在。指思考全面、周到的意思。
 〔27〕夫: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夷:平坦。以,相当于连词“而”。
 〔28〕瑰怪:瑰丽奇异。非常之观:不一般,不寻常的景色。
 〔29〕“有志矣”二句:意为有志向,不随从别人而中途停止。
 〔30〕相(xiang向):辅助、帮助。
 〔31〕“然力足以”三句:意为气力足以能够到达险远的地方,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讥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应该悔恨的。“然力足以至焉”后省略“而不能至”一类的话。
 〔32〕孰:谁。
 〔33〕“余于仆碑”四句:意为我对于仆倒的石碑,感叹古书没有流传下来,至于后人错讹相传而不能明白事物的真相,又怎么能够说得完啊。以,因为。悲,感叹。
 〔34〕此:指由于古书散失而“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深思慎取:深刻思索,慎重选取。
 〔35〕萧君圭君玉:姓萧名圭字君玉,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36〕王回:字深父(fu甫),宋代理学家,长乐(福建长乐)人。
 〔37〕安国:王安国,字平父。安上:王安上,字纯父。二人均为王安石之弟。
 〔38〕至和元年:至和,宋仁宗(赵祯)年号,其元年为公元1054年。
 
 此篇散文立意高远,识度超卓。先写褒禅山名的由来和见闻,接着写游山的体会和心得,以一路风光见闻为载体,阐述了一个治学道理。学问之道无穷尽,“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说明要想使自己的学问达到高深的境界,必须做到一般人难以做出的努力,付出一般人不能付出的代价。
 写法新颖,匠心独运。记游和议论相结合,把一篇名副其实的游记重点放在议论上,这在散文中是不多见的,但仍是一篇优秀的散文。结构严谨,记游为前呼,议理为后应,记事借议论得到升华,议论从记事中找到了依据,融叙事、诠解、议论于一体。文章丝丝入扣,由浅入深,由实而虚,集中而又鲜明地揭示出治学的道理。语言精炼、生动,雄健奇崛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特点。“夫夷以近……而人之所罕至焉”成为后世催人发愤、进取的至理名言。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撰。作于宋仁宗皇佑间作者任职舒州(今安徽安庆市)时。此为游记式的论说文。阐述了立志进取、勤于思考的哲理。作者认为,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治学应有求实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文章记议结合得颇为自然。前半篇记游,后半篇议论。记游是议论的根据,议论又紧紧扣住前面的游程,由实到虚,前呼后应,环环相生。明写记游,暗寓哲理,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没有流于孤立的说教。作者巧妙地将记游和说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叙事增加了思想深度。

☚ 答司马谏议书   赠盖邦式序 ☛

《游褒禅山记》you bao chan shan ji

Record of a Trip to Baochan Mountain→王安石(Wang Ansh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