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渭川田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唐诗篇名。五古。王维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三。大约是在李林甫当政,张九龄被贬,诗人遭到排斥而产生归隐思想后写的。全诗十句。前八句描写傍晚时候牛羊归村、野老迎候牧童、雉雊蚕眠,田夫路遇絮语等农村景象。后两句直接抒情,表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透露归隐田园的心情。全诗有机地统一在一个“归”字上,王夫之曰:“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唐诗评》卷二)此诗描写肖物传神,形象逼真,犹如一幅田家晚归图。尤其头两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更富有画意,显然远承《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的句子“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而整首诗宁静安谧的境界和平淡自然的风格,则受到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高步瀛评此诗说:“天趣自然,踵武靖节”(《唐宋诗举要》卷一),可谓知言。 ☚ 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川田家
这首五古,是王维后期作品,是他归隐终南、辋川时所写的许多抒发闲逸情致诗歌中的一首。 渭川,渭河流域。渭河,即今贯穿陕西境内的渭水。“渭川田家”,就是写渭水岸边的农家生活。 斜光,夕阳;墟落,即村落、村庄;穷巷,即深巷、隐僻之里巷。 野老,即村夫;荆扉,即柴门。 雉雊,即野鸡啼叫。雊(gòu够),雉鸣谓“雊”。秀,麦子吐花,为“秀”。 吟式微,用《诗经·式微篇》诗意,是说有归隐之想。
一、此诗写些什么 它主要写农村初夏黄昏景色: 前边写“农村暮色”—— 夕阳斜照,牛羊归家,牛背牧童,依门野老。 中间写“初夏景色”—— 麦扬花,雉啼叫;桑叶稀,蚕作茧;田夫荷锄归,彼此情长语依依。 末尾写“自述心志”—— 羡闲逸,歌“式微”,归隐田园! 这是此诗文字层面上的意思,一句话,诗人在描摹初夏傍晚农家生活情状。如果语译全诗,就是这样—— 夕阳斜照着渭水岸边的村庄, 归家牛羊在深巷里恐后争先; 老农顾念着放牧的孩子, 柱杖候在自家柴门旁边。 野鸡啼叫,麦子正在扬花; 桑叶老稀,蚕儿都忙吐丝作茧。 农民们扛锄回庄, 相见时,情长语短话不歇。 如此闲逸的农家生活哟, 实在令人欣羡; 我将唱着古老的“式微歌”, 决意退隐田园! 二、此诗寓意何在 诗人在末尾两句点破了题旨:羡闲逸,歌式微。 “式微”,原是《诗经·邺风》中的一首诗的题目。其诗云: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此诗原意是说,奴隶们在野外,冒霜露,踩泥水,拼命给贵族干活,天黑了还不能回家,就唱出这首歌。 而王维在自己的诗中只采其“胡不归”之意,与《诗经》“式微”全诗原意无关。诗人只是借此表达对农家优闲生活的欣羡之情,表示自己也要归隐山林的意向而已。其实,这首诗正是王维那种“半隐半官”生涯的自我写照,流露了一种冲淡心境、孤高性格和乐于过这种田园生活的情趣。 在思想上说,这首诗比起《山居秋暝》和《终南山》等山水诗,似乎要逊色一些,消极因素也多一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即比如从作者想以吟山咏水、歌唱田园风光来摆脱当时腐败政治,来排遣自己内心抑郁之情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不能遽斥之为“萎弱少骨气”的东西。 三、它究意好在哪里?有何妙着 这也是久经传诵的名诗,它除了上述思想上有一定现实意义之外,从美学价值上看,也有不少可取之处。比如: 第一、诗情真切感人 它在描写初夏农村薄暮氛围,真切生动;展现农庄图景,富有泥土味,生活气色甚浓;诗人恋爱田园的感情,也溢露于诗行之间。这些都是非常沁人心脾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自然风光的描绘同诗中人物感情的表达,结合得异常紧密。你看: 诗中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景物描写,就有助于我们去感受“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此时此地的心情;至于“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的这个特写镜头,就更能帮助诗歌更好地表达“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的诗情了,表露了诗人跟农夫“话桑麻”时那种真情相见的愉快。 第二、诗语虽浅而深 王诗之美,向来不以华丽辞藻取胜,而是用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感情来动人心弦。如这首《渭川田家》,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无任何藻饰,却给人以情长意笃、韵味无穷的感觉。诗人善于运用平易的文字,凝炼的诗句和高拔的手法,表现农村生活的“静美”,写出这种环境中的特有情味和意趣。这是此诗在艺术风格上的主要特色,也是王维许多田园山水诗的基本特点。前边讲过的《山居秋暝》和后边要读的《鹿柴》、《竹里馆》等诗,正是此类诗歌的典型表现。 渭川田家王 维
此诗当为作者晚年隐居后的初期之作。它描写了和平淡远的黄昏田家风光,同时,用了一系列暗喻的手法表达了复归于朴、遁迹空门的喜悦,也流露出皈依恨晚的怅然心态。 “斜光照墟落,穷苍牛羊归”,起首两句展现出黄昏之际牛羊披着落日的余辉悠悠归来的归牧图。这两句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首先,它是隐括《诗·君子于役》“日之夕奂,牛羊下来”诗义,暗示自己久役于仕宦,早当归于田园。其次,“斜光”暗喻晚年,“归”双关 “归依”(也作皈依)。当勾勒出斜光晚照,牛羊归于墟落的画面,也就很自然地引发出人际晚年而归于空门的情思。 “野老念牧童,依杖侯荆扉”,又是一个极为闲静的画面。这旨由前二句引出,其思致亦相同。野老倚杖侯其牧童,犹释家空门修其悟者也。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二句进一步铺写其闲静。麦秀谓麦吐穗花,蚕眠谓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其状如眠。雉雊于田间麦际,言无人惊其自得惬意;蚕眠于桑中,谓无人扰其酣梦也。“微风扇里麦花香”、“数家留叶待蚕眠”,无惊无扰、不躁不动的田园风光沁人心脾。另外,此二句尚有深层的蕴涵,通过“雉雊、“蚕眠”这样巧妙的用典,隐喻着诗人最终得以脱离官场、解脱了世俗。《晋书·张华传》云:“武库封闭甚密,其中忽有雉雊。华曰:此必蛇化为雉也。开视,雉侧果有蛇蜕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此亦:明心见性”、“以心体平等之义望彼”之义。 “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二句写质朴淳厚的田家民风。叠用“依依”,可见羡情之深矣。《韩诗外传》“其民依依,其行迟迟,其意好好”,正谓此也。 如此一幅黄昏田家风情图,淳质厚朴、空静闲逸。置身于其中,则“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故油然生羡,因羡生怅,因怅生悟。“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煞尾两句,便直由上句逼出。“此”是指代全诗,“闲逸”则概括全诗,中间所嵌“羡”字,则尽泻其情思。“怅”字由“羡”字逗出,谓归依恨晚;同时,又加重了“羡”的分量。《坛经》云:“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即是因羡生怅、因性生悟之义。“式微”出典《诗·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又近取陶诗“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义。此句回应契合起首两句“斜光照墟落,穷苍牛羊归”,式微亦是以薄暮暗切晚年。起着言牛羊归,而收句则直言人归。由此可见,诗人写“斜光照墟落,穷苍牛羊归”起首二句时,胸中早已有此句矣。金圣叹云:“唐律诗,一二起时,不唯胸中早有七八,其笔下亦早有七八;其因有七八,故有一二也。七八如不从一二趁势,固是神观索然;一二如不从七八讨气,真是无病之呻吟也”(《唐才子诗集·卷二》)。此即圣叹老人所极称之唐人笔法。 此诗首尾契合,上下一势,蛇灰蚓线之妙无穷。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文苑英华》作“渭水”,渭水本是古黄河,由于地壳的变迁,迫使黄河改道,形成现状。它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经陕西省,于华阴县渭口入黄河。在唐代,这是一条重要的河流,长安就在渭水南岸,故有“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之歌吟。此诗写渭河流域的农村生活观感,时在一个暮春傍晚。 农村的黄昏时分是富于诗意的,不仅是因为夕阳可爱,回光返照墟落的景色迷人,而且经过了一天劳作,农夫们就要得到甜蜜的憩息,乡村的气氛特别轻松愉快。“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各家各户,都在盼望亲人的回还。诗人从中撷取了一个典型的动人情景:一个老人正拄着拐棍在柴门外等候暮归的牧童。一种老牛舐犊的亲切的人情味,就透过纯客观描写的画面流露出来。拄杖动作描写固好,“念”字写心理活动尤佳,潘岳《射雉赋》写暮春野外景物道:“麦渐渐以擢芒,雉唯唯而朝雊”,诗人概括为一句:“雉雊麦苗秀。”这时是养蚕采桑的高峰期,蚕儿正在三眠(苟卿《蚕赋》:“三俯三起,事乃大已”),“柔桑采尽绿阴稀”(王安石)。诗句紧扣农时农事,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倘在日间,农夫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决不会有人荷锄而立,拉闲扯淡。只有在这黄昏收工时分才有功夫摆谈几句,虽不过只说些桑麻之类,却谈得十分投机,依依不舍。稍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会为这些质朴无华的诗句而感到困惑。诗人想起艾青的几句诗: 我永远是田野的各种气息的爱好者啊…… 无论我飘泊到哪里 当黄昏时走在田野上 那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着我的心的 是对于故乡路上的畜粪的气息 和村边的畜棚里的干草的气息的记忆啊…… 这诗的诗题叫《黄昏》,而古诗人谓之“式微”(《诗经·邶风》篇名)。《式微》一诗描写为主子从早干到晚,天黑了还不得回家人的怨情。诗人为渭川农村黄昏景色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对田园生活的羡艳,也就情不自禁地吟起这首诗来了。诗人的“羡”,当然是置身局外者的想法。鲁迅《风波》挖苦道:“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拿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们飞也似地跑,或蹲在乌柏树下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啊。’”“无思无虑”正是“闲逸”二字的注脚。话说回来,正因为置身局外,诗人也才持审美观照的态度,对田家景物有极新鲜的发现。他捕捉住最富有乡村黄昏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富于生活情趣的田园画。 这确是“画”。除末二句抒情外,前八句皆写景:夕阳西下,牛羊归巷,野老候门,麦秀桑稀,田夫闲话……,景与景间并无时间先后关系,也不表现动作过程,而重在展露物象的空间关系,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重在表现时间过程,四联依次写应邀——赴宴——开筵——话别,相比之下,本篇如画的特色尤显。 渭川田家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下一篇:终南别业 → 诗词简介: 诗歌篇名。唐王维作。今人陈贻焮《唐诗论丛·山水诗人王维》:“这诗写暮春傍晚田家情景和诗人对田家生活的赞美,素朴、亲切,富于牧歌情调。”今人张碧波、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作者借写农村风光抒发他归隐田园的情趣。”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作为统治阶级一员的王维,远离劳动人民生活,他不可能理解掩盖在这样和平宁静表面现象下的劳动人民受剥削的种种痛苦;同时,他的所谓‘歌式微’,也只是一种粉饰词句,他是不会真正归耕的。”今人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用简淡自然的笔意,勾勒出一幅春末夏初农村傍晚的画面。宦海浮沉的苦闷与失意,使作者将农村风物理想化。诗中宁静闲适的境界,正反衬出他内心的寂寞。”此诗以真率自然的白描笔法,描绘了一幅安逸宁静、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流露了诗人厌倦宦游、盼望归田的心情。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似不着力而意境天然,“其词不迫而味甚长”(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此诗作年不详。渭川:渭水,在今陕西省中部。诗中写初夏傍晚农村风光、景色和农民生活,作者信手写出,都是寻常景物,却充满诗情画意。全诗语言平实,纯用白描手法,天趣自然,充分显示出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牛羊归②。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③。雉雊麦苗秀④,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⑤,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⑥,怅然歌式微⑦。 【作者小传】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后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西)。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为太乐丞,贬济州司仓参军。后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吏部郎中、给事中。其间曾隐终南山及蓝田辋川。安禄山陷长安,被俘至洛阳。王师收复两京,其弟缙请削己官赎兄罪,获免。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曾从道光禅师学顿教奉佛,且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以禅悟诗,人称“诗佛”。两《唐书》有传。其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擅长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集今存最早版本有宋蜀刻本与建昌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较通行。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渭川:渭水,在今陕西省中部。诗中写初夏傍晚农村风光、景色和农民生活,作者信手写出,都是寻常景物,却充满诗情画意。全诗语言平实,纯用白描手法,天趣自然,充分显示出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注释】 ①斜光:夕阳。墟落:村庄。②穷巷:深巷。③荆扉:柴门。④雉雊(gou):野鸡鸣叫。秀:麦子抽穗。⑤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如睡眠状。⑥此句写诗人羡慕农村生活,意谓就是这种情景使自己羡慕闲逸生活。⑦式微:《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此处以“歌《式微》”表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唐王维的五言古诗。渭川,即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水。诗曰: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gou)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中描绘渭河之滨农家情景。然而这是经过王维头脑折光反映出来的农家,是王维所羡慕的农家。《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写天晚了服劳役者仍不得回家的怨叹。王维借此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情。这是一首亲切、自然的田园牧歌,向为读者所喜爱。 ☚ 过番积寺 山中 ☛ 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唐王维的五言古诗。渭川,即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水。诗曰: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gou)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中描绘渭河之滨农家情景。然而这是经过王维头脑折光反映出来的农家,是王维所羡慕的农家。《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写天晚了服劳役者仍不得回家的怨叹。王维借此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情。这是一首亲切、自然的田园牧歌,向为读者所喜爱。 ☚ 过番积寺 山中 ☛ 《渭川田家》wei chuang tian jiaPeasant Families by the River Wei→王维 (Wang We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