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词流传的原因
温庭筠在唐末创作了大量长短句的词作,在《花间集》卷首就载有他的66首作品,后《金荃词》 (王国维)和《唐五代词》(林大椿)又补4首,计飞卿词70首。村上哲见认为,长短句不是唐末才出现的韵文形式,但飞卿的词得以传诸后世而他人的词作却未得到相同比例的流传,足见他的词中有某种特殊因素。
首先,村上认为温庭筠的词具有舍弃具体描述的抽象性特征。如《梦江南》这首极短的小令,通篇将“恨”作为描写对象,象征性地描绘出纯粹的感情世界。温庭筠几乎所有词作的主人公都是孤独的女性,但其主题却不是“孤独的女性”,而是“孤独女性的心情”。而且连这“心情”也不曾被直接描写,所有的情景描写都成为这种心情的表象。由于超越了具体性,温词自然地酿成某种感情的世界,正因为这个世界不带具体性,它便具有了深度和广度。其次,村上认为温词虽以“闺怨”为主题,使用的语汇也颇陈腐,但却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这恐怕是因为温词表面上优雅艳丽,但实际上却超越了“闺怨”的概念,寄寓了对于人生及时代的深刻的绝望感、孤独感。
村上认为,虽然后人多说“温不及李(即李义山)”,但在显示晚唐性格这一点上,温庭筠还是略胜一筹的。因此,他的词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参见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孙歌)《韦庄词》 约翰·蒂莫西·威克德译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于1979年出版。本书根据该研究中心的一篇论文整理而成,并被列为该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书中收集韦庄词48首,并加以详细注释。
译注者约翰·蒂莫西·威克特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亚洲语言助理教授,讲授中国和日本语言文学。他在本书序言中概述了韦庄其人、所处时代、词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威克特指出,韦庄是中国早期词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晚唐、五代到宋代的三百多年里词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要的开拓和捱动作用。他认为,韦庄所处时代正值黄巢起义和藩镇割据;他虽属官场人物,但经历多坎坷,词中自然反映乱世中的闺情离悉和对游乐生活的梦寐追求。韦庄同温庭筠、皇甫松等花间派词人共同代表了该时期词的主流。同皇甫松的乡土词风相比,韦词更为清新、艳丽,在酒色之中更给人以美的享受。威克特还指出,韦庄是花间派中的姣姣者。他的词虽题材狭窄,内容缺少新意,但对词的发殿影响却举足轻重,在中国词学史上保留着永恒的价值。
这个词集选译自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并参照了中外众多有影响的译本和注释本。如李一氓、华连圃、李冰若、肖继宗、向迪宗江聪平的注本,以及村上哲见、中田勇次郎和青山宏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