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病

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
❶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后世泛称“温热病”。《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温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较甚,传变较快,容易化燥伤津,后期尤多阴枯液涸等。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详有关条。
❷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参见伤寒条。
❸指春季发生的热性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此说成为后世医家“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参见伏气温病条。

温病

病名。
❶外感温热病邪所致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明显的季节性。它包括了现在的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
❷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❸指春季发生的热性病。

温病

温病

中医病症名。是指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的总称。临床特点是以发病急,热象重,传变快,而且容易化燥耗伤人体的阴液。由于发病季节、四季气候、发病或流行特点的不同,种类也各异。常见的有风温、温热、春温、湿温、暑温、秋燥、温毒等。

☚ 伤寒   热病 ☛

温病

病名。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主要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热象偏重,易内陷生变,如动血,动风,闭窍,病变过程中易化燥伤阴,尤以疾病后期更为突出。包括风温、冬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等。

温病wēn bìng

《本草纲目》主治第3卷温病(6),简称温。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❶证候名。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临床特征一般是起病较急,热象较盛,一般传变较快,容易化燥伤阴。由于发病季节、四时主气、发病或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湿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详有关各条。
❷病证名。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参见伤寒条。
❸病名。指春季发生的热性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此说成为后世医家“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参见伏气温病条。温病的治疗,可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论治,而选用解表、清气、通下、清营、凉血、开窍、熄风、滋阴、化湿等法。

温病wēnbìng

病症名。出《素问·生气通天论》等篇。简称温。
❶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临床特征一般是起病较急, 热象较盛, 传变较快, 容易化燥伤阴等。由于发病季节、四时主气、发病或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湿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详各条。
❷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参见伤寒条。
❸春季发生的热性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皆有“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之说。此说成为后世医家“伏气温病” 的理论根据。参见伏气温病条。温病的治疗, 可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 选用解表、消气、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化湿等法。

温病

温病

温病是指感受四时温热之邪所引起的各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具有起病急,热象较盛,传变迅速,易于伤阴劫液,逆传心包,动风痉厥的临床特点。
病名考证
温病名出自《内经》。如《六元正纪大论篇》:“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又名“温”、“热病”,亦称“伤寒”。《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后三者,皆属温病。《伤寒论》将误治之温病称“风温”。《肘后方》以感受温邪热毒者称“温毒”。《千金要方》称“黑骨温病”等。《伤寒直格》以四时天气定名:春曰温病,夏曰热病。《医学入门》将长夏受暑,秋后发病者,称“伏暑”。《医门法律》以秋季伤于时温,称“秋燥”。《温疫论》以四时感温命名,称“春温”、“夏温”、“秋温”、“冬温”,其中具有传染性的,称为“瘟疫”。《临症指南医案》以时令主气定名,称“风温”、“湿温”。《温病条辨》补充了“暑温”。又以邪踞部位命名,称“上焦温病”、“下焦温病”;结合六经定名,如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太阴温病、手太阴暑温、两太阴暑温、手厥阴暑温、太阴伏暑、太阴湿温、阳明燥证、阳明温病、阳明温毒、阳明暑温、阳明湿温、少阴温病等。
病因病机
温病有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之分。如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而发病者称新感温病,如人体冬不藏精便致正气虚怯,在春天易感受外邪而病温者称伏气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所谓:“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有关四时季节的温热之邪,《温病条辨·上焦篇》论述颇详:“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盛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指出了四时不同性质的温邪,侵袭人体而导致各种温病的发生。
温病的发病与传变,《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又肺位居高,故温邪之入,首先犯肺,肺受邪后有顺传和逆传的不同,其顺传,《温病条辨·中焦篇》认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叶香岩以温邪传变,重视卫气营血的循序相传,如《外感温热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论述,即上焦肺卫病渐次传于气分,然后传营血,由卫气而入营血,按浅深层次传变。其逆传为肺卫之邪,径自内陷心包,使疾病出现了急剧的转变,病邪不传气分,而迅传心包营分,故称“逆传”。
温为阳邪,热变最速,易于伤阴劫液,致人阴水枯涸。邪热鸱张,内灼阳明,则成气分大热或胃家实证;热逼营分,则斑疹隐隐;热扰神明,则神昏谵妄;热极生风,则抽搐痉厥;热逼血分,则迫血妄行为吐衄、便血、溲血等。
温病有伏气和新感之异,《素问·热论》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都指出了感邪而不即发病,邪伏体内,逾时复由内而外发的一种温病,即后世所称的伏气; 外感温邪而即病者为新感。清代医家一般把春温、伏暑、温毒等归纳在伏气温病范围内,具有伏热深重,变幻多端,由里达表的病理特点;风温、暑温、秋燥则为新感温病,初感即见表证,由表入里的病理特点。
四时温病的病因病机 现分述如下:
风温:风温乃轻清燥热之阳邪,初起多袭肺卫,肺热熏蒸则清肃失司,阴液受劫。顺传则由肺卫而入阳明气分,逆传则内陷心包。
暑温:暑为火热之邪,传变急速,初起发病多经入阳明胃,所谓“夏暑发自阳明”。暑邪易耗伤元气,劫烁阴液,故人体极易出现气阴两伤之证。暑又常兼湿邪,而成暑温夹湿之证。暑邪入心营,则见神昏谵语。
湿温:湿为重浊阴邪,与热相合则粘腻难以速解,病程较长。其证每以湿热困阻三焦,并以脾胃为主,叶香岩所谓:“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论中少阳病也。”“人体阳气旺则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则随湿化而归太阴。”热重于湿,其病机侧重在阳明胃肠;湿重于热,则病机侧重于太阴脾土。湿温留恋三焦,病情每致缠绵,如湿邪化燥,深入营血,每致便血、谵妄。
秋燥:燥邪初起多袭肺卫,致肺经津气干燥;如传入阳明胃肠,多成津枯肠燥之证;如传入下焦,每伤肝肾之阴,致水不涵木,虚风妄动。
至于春温、伏暑则伏邪在里,内热炽盛而病情更为严重,其病机主要在邪伏气营,由里出表或热陷心包而致动风痉厥。
分类
颇为繁复,以时序分,最为常见,如《伤寒直格·伤寒总评》的温病、热病、湿病;《温疫论》的春温、夏温、秋温、冬温;《临证指南医案》的分风温、湿温等。
《温病条辨》又有三焦为温病的分类,又有以新感和伏气来分类的,如风温、暑温、秋燥为新感温病;春温、伏暑、温毒等为伏气温病。
辨证要点
首先当按时令和症状分清四时不同性质的温病。
风温:风温是发生于冬春两季的温热病,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咳嗽、微渴等肺卫见证为特征。在病变中易于出现红疹外透,痰热喘急等证。
春温:春温是发生于春季的伏气温病,以热变急骤,症情严重,初起即见热炽、燥渴、心烦、溲赤等里热证候为特点。其证热邪多在气营,而见胃肠、胆、心包等热炽表现。暑温:暑温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热病,以壮热、烦渴、汗多等阳明内热证为特点,且发病急,传变速。初起往往即见阳明热炽,如恶热、心烦、头痛、燥渴、面赤、气粗、多汗等。易消耗元气和阴液,令人气阴两伤。暑温夹湿,则多见胸痞身重,溺短多汗,不甚渴饮等证。
湿温: 湿温是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的温病。初起以身热不扬,头痛恶寒,身重脘痞,不渴苔腻为主证。其特点是传变较慢,病势淹缠,易发白㾦。
伏暑: 伏暑是发于秋冬的伏气温病。其特点是初病似感冒,但里有暑热见证,后则但热不寒,入夜为剧,大便多溏而不畅,胸腹痞闷灼热,热势炽重,且又缠绵。
秋燥: 秋燥是发生于秋令的外感热病。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而见咽干,鼻燥,燥咳,皮肤干燥,便结等津气干燥证状。
以上各种温病,又须结合叶桂所阐述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所发挥的三焦辨证,以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病情轻重浅深,明确邪踞部位,而决定治疗用药。
卫气营血的辨证要点 现分述如下:
邪在卫分: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微渴,无汗或少汗,脉浮数,苔薄白,舌质红等。
邪在气分:症见壮热,不恶寒,渴饮多汗,气粗喘咳,便秘,脉洪大或沉实有力,苔黄燥或焦黑有芒刺等。
邪在营分:症见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身热夜甚,口渴不甚,脉细数,舌质红绛等。
邪在血分:症见神昏谵妄,躁扰发狂,动风痉厥,斑疹,吐衄,便血,溲血,舌质深绛等。
三焦辨证要点 现分述如下:
上焦证候:主要包括肺经及心包经的病变。温邪袭肺,外则卫气被郁,内则肺气失宣,症见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微渴,咳嗽,苔薄,舌尖红,脉浮数等证;表邪入里,邪热壅肺,则见身热汗出,口渴气粗,苔黄,脉数等证。温邪内陷心包:则神明无主,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等。
中焦证候:主要指脾、胃病变。邪入中焦,从燥化则见发热,恶热,烦渴引饮,面赤气粗,便秘,溲赤,苔黄等证;从湿化则见身热不扬,胸闷脘痞,泛困倦,肢重苔腻等证。
下焦证候:主要包括肝、肾两经的病变。热邪耗伤肾阴则见心烦不寐,身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脉虚数等证;肾水不足则水不涵木,木失所养则虚风妄动,可见瘈疭、肢厥、手足蠕动等证。
治疗原则
《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具体治疗方法有:解表、清热、化湿、通下、养阴、开窍、熄风等。
解表有辛凉解表和微辛宣解等,前者适宜于温邪袭肺,肺热明显者,后者宜于卫表阻遏,无汗而微恶风者。清热法在温病治疗中运用较多,有清气、清营、凉血之分。在清气中,温热上炎,肺气郁阻者,宜轻宣清气;气分大热者,宜辛寒清气;热毒炽盛者宜苦寒清热。在清营中,气分之热未罢,营分之热又起者,可用透热转气、清营泄热法;气营两燔者宜气营双清法。在凉血中,血热毒盛者,宜凉血解毒;血热瘀结者,宜凉血散血。化湿法中,湿浊中阻者,可用芳香化浊;湿热阻困者,可用淡渗利湿;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者,宜辛开苦降法。开窍法中,心包热炽者,宜清心开窍;痰浊蒙闭者,宜豁痰开窍。养阴法中,肺胃之阴津亏乏者,宜甘寒养阴;肝肾之阴液消涸者,宜咸寒滋阴。熄风法中,肝木鸱张者,宜清肝熄风;虚风妄动者,宜滋阴熄风。通下法中,邪热炽盛者,宜清热泄下;热壅腑实者,宜苦寒急下;挟滞便结者,宜导滞通腑;液涸肠燥者,宜增液通下;瘀结腑实者,宜导瘀破结。
病证鉴别
温病须与疫病、痉病等作鉴别:
温病大多呈散在发病,温疫则有强烈的传染性,可延门阖户引起流行。在某些症状方面,温疫与一般温病亦有不同,《疫病篇·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指出:“疫证初起,有似伤寒太阳阳明证者,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沉而不能举。伤寒无汗,而疫则下身无汗,上身有汗,唯头汗更盛。……有似少阳而呕者,有似太阴自利者。少阳之呕,胁必痛,疫证之呕,胁不痛,因内有伏毒,邪火于胃,毒气上冲,频频而作。太阴自利,腹必满,疫证自利,腹不满,大肠为传送之官,热注大肠,有下恶垢者,有旁流清水者,有日久数十度者,……。”可供临床参考。
温病的动风痉厥与一般痉病亦不同,前者在病邪深入营血,扰动肝风后始见痉厥。而痉病初起即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可由病邪侵入经络,津液不足,筋失濡养或风、寒、湿、痰、火邪等壅滞经络所致。
温病患者,宜注意保存阴液,食物宜清淡,忌食辛辣燥热之品,以免耗伤津液。
现代医学中多种发热性疾病,包括大叶性肺炎、肠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很多疾患,均可参照温病辨证施治。

☚ 阴阳毒   风温 ☛

温病wēn bìng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febrile disease; warm diseas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