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倡导,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补充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中医辨治外感病的内容。
卫气营血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它的含义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持功能的营养物质。温病用它作为辨证纲领,则是从《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它既是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就是指出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邪气逐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正气愈来愈弱。就其病变部位来说,卫分证主表,病在肺与皮毛; 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 营分证是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和心包;血分证则热已深入肝肾,耗血动血。就其正邪消长来说,卫分证邪气不盛而正气不衰,气分证邪气盛而正不衰,斗争激烈。营分证则邪气盛而正已衰,血分证则正气大衰,精血行将告竭。
外感热病开始多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但这种传变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病邪性质的不同,感邪轻重的差异,以及患者体质的强弱,在临床上也有起病不从卫分开始,初起即见气分证或营分证,以里热偏盛为特点,而无卫分证候的表现;或病虽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仍未消除的,称为卫气同病;或热势弥漫,不仅气分有热,而且营分血分也有热,酿成气营交炽或气血两燔;或卫分证不经气分阶段而直入营血,即所谓“逆传心包”等等。因此,在临证时,要根据各方面的临床表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病情,作出诊断。
温病与伤寒虽然同属于外感病范畴,但两者在病因病机、脉症治法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伤寒是感受寒邪,由皮毛而入,一般沿六经传变,在病变过程中易伤人体阳气;温病是感受温邪,由口鼻而入,一般沿卫气营血或三焦进行传变,病变过程中易伤人体阴血。在治疗上,病变初起伤寒以辛温解表而散寒,温病宜辛凉清解以透热,后期伤寒应注意回阳,温病则应重在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