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庭筠·商山早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一首写行旅思乡的名作。

诗人离家在商洛山中旅行。一日清晨,起身备车,开始赶路。车马的铃声(“铎”,一种大铃)打破了拂晓的寂静,却没有打破绵绵的乡思。“客行”点明客身他乡的境况,古人有“客行虽云乐,不知早旋归”句。“悲”,顾念之意,“悲故乡”即眷恋故乡。诗人故乡何在?他本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现居长安城南杜陵一带。首联入笔即写行色匆匆,乡思悠悠。二、三两联描述旅途见闻,无非是些凄清的景色:一座茅舍,一片残月;白霜覆盖板桥,上有行人的足迹;槲叶飘落,铺砌着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在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也似乎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春寒料峭,绝早而行,旅途的艰辛,心情的凄苦,皆在不言之中。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里呢!诗人又陷入了乡思。这次萦绕脑际的,是昨夜的故乡梦,是从那慰情梦里幻变出来的美景:池塘弯弯曲曲,成群结队的凫雁在嬉戏春水。首联和尾联的“悲故乡”、“杜陵梦”遥相呼应,尾联的梦境与幻景骈比交织,这一思、一梦、一幻,说尽了诗人的无限乡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很值得仔细体味。首先,诗中的景物都紧紧扣住了诗题。写“商山”,除了用“茅店”、“板桥”、“山路”描绘一般山景外,特别选取了商洛地区(陕西省东南部)最有代表性的树木“槲”和“枳”。诗人也曾用“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送洛南李主簿》)的诗句写这里的春色。而“鸡声”、残“月”、白“霜”则紧扣“早行”。“霜”上“人迹”尤为传神,如果太阳升起,众人行于路,晨霜就要被晒融或踏净了。那疏疏落落的脚印,一定是早行者留下的。而且这是个春日之晨,因为枳花在春季绽蕾,槲叶虽秋阑即枯,但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才纷纷飘落。其次,景物的组织也颇具匠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采用了“意象并置法”(thejuxtapositionofimagery),即意象之间不用连接成分而直接罗列在一起。意象,也就是艺术形象,在此指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这种手法显然增大了意象的密度,也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产生了跳跃性。意象密度大,其信息量就大,所组成的画面就随之趋于工细、丰满;其关联有跳跃性,就更能调动读者的思索,他们进行再创造也就有更多的余地,曾加了解读的趣味。李东阳就“鸡声”一联评论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怀麓堂诗话》)他认为有代表性的意象(“紧关物色字样”)如此并置,就会取得诗意充盈、画面丰满(“意象具足”)的效果。这是十分中肯的见解。“鸡声”一联因此被广为传诵,流布人口。欧阳修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加以模仿,但评家认为没有突破原作的范围(事见朱承爵《存余堂诗话》)。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商山早行》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