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度因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度因子

温度因子wenduyinzi

环境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形态、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低温可延缓常温动物的生长,从而推迟其性成熟时间,使其个体长得较大。就同类常温动物而言,寒带地区的个体一般比温带地区的大,如东北虎比华南虎大,华北赤狐也比华南赤狐大。在寒冷地区,同种哺乳动物的身体末端(尾巴、耳廓等)有趋于缩短的倾向,如北极狐耳廓最短,非洲大耳狐耳廓最长,赤狐介于二者之间。身体末端缩短能减少体表面积,有利于保温,末端延长有利于散热。温度直接影响变温动物的胚胎发育,在一定范围内,温度低,胚胎发育就缓慢,温度高则反之。伊蚊的蛹在8℃时需197小时完成发育,在28℃时仅需43小时,但到33℃(超过最适度)时,又延长至46小时。温度影响动物的繁殖,原生动物中的腹毛虫(Stylonichia)


图613 几种狐的头,示耳廓
1.北极狐(Alopex lagopus) 2.赤狐(Vulpes vulpes) 3.大耳狐(Fennecus zerda)

在7~10℃时,每天分裂1次,而在24~27℃时每天可分裂5次。受冬季低温影响,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的黑线姬鼠到了冬天就停止繁殖,但高温也不利于鼠类繁殖,在30~31℃以上时,小白鼠的繁殖率即降低。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由于低温的限制,樟树只分布于长江以南;而受高温限制,云杉只分布在寒冷的地方。变温动物珊瑚只分布在年均水温在20℃以上的热带海洋里,常温动物虽不直接受温度限制,但受间接限制者也多,如蝙蝠吃昆虫,昆虫直接受温度限制。不同生物对高温的忍受限度不同。活动的原生动物一般能忍受50℃左右的高温,形成孢囊后耐受性更高。淡水动物比海水动物忍受高温能力强,陆生无脊椎动物能耐受较高温度,家蝇到46.5℃时才死亡。爬行动物一般能忍受到45℃,鸟类的忍受范围为45~46℃,哺乳类在42℃以上就会死亡。高温致死原因是:(1)蛋白质凝固、变性;(2)酶活性受破坏;(3)组织缺氧和神经系统麻痹。不同生物对低温的忍受限度也不同,多数原生动物能忍受-15℃的低温,两栖类一般只能忍受到-1.4℃,有些哺乳类能忍受很低的外界温度,如大白鼠忍受的温度下限为-25 ℃,家兔为-45℃。低温致死原因是:(1)冰结晶使原生质破裂,使细胞内和细胞间的细微结构破坏;(2)当生物体内的溶剂水结冰时,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变化,再导致蛋白质变性;(3)由于脱水,使蛋白质沉淀;(4)机体代谢失调,乃至停止。
☚ 水因子   休眠 ☛
000038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