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白粉虱greenhouse whitefly多食性刺吸害虫。学名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同翅目,粉虱科。已知寄主82科281种,中国已知70科270种。受害最重的是温室黄瓜和番茄,露地栽培的菜豆、茄子、甜椒、芹菜等受害较轻,观赏植物中如倒挂金钟、绣球、月季、波斯菊、大丽花、茉莉、黄刺玫、一串红、牡丹等也受害。分布遍及全世界。 成虫体小,全身及翅覆有白色蜡粉。雌虫体长约1.1毫米,雄虫约1.0毫米,喜聚集于叶背,兼营两性及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后代均系雄虫。卵多散产,偶或数卵成月牙形排列。卵椭圆,长约0.21毫米,宽约0.09毫米。卵柄长约0.12毫米,埋在植物组织中。初产卵浅绿,孵化前渐呈深褐。若虫共3龄,1龄若虫长约0.27毫米,浅黄绿,胸足和触角发达,孵出后常围绕卵壳活动2~3天;2、3龄若虫各长约0.38和0.55毫米,足和触角萎缩,营固着生活;拟蛹期虫体渐伸长并加厚,体色黄褐,背面长出许多蜡突,晚期椭圆形,长可达0.76毫米。刚羽化的成虫翅在背面褶叠,约10分钟后展开,半透明,5小时后全身布满蜡粉。蜡由腹部3对蜡板分泌,由后足胫节端部的一排刚毛刮擦蜡板再抹在体表及翅上。 各虫态均不能在野外越冬,北方保护地生产为其连续发生提供机会。北京在70年代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后,此虫才暴发成为保护地蔬菜和花卉的首要害虫。南方诸省区虽有分布,但虫量少,危害不大。 成虫是唯一活泼虫态,扩散及在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均决定于成虫的活动。成虫常选嫩叶反面产卵,随植株生长,产卵位置也随之升高,因此形成了特殊的垂直分布型:顶端嫩叶多则产绿卵,稍低叶片多为发育后期的褐卵,再低的叶片上已出若虫,最下部叶片多属拟蛹。成、若虫及拟蛹前期均刺吸植物汁液,使光合作用减弱,影响糖的积累;早期受害的黄瓜影响结瓜数而造成减产;虫量过大时叶片枯黄而渐萎蔫,以至绝产;通过取食能传播病毒病;排出蜜露导致霉菌大量繁殖,在叶面形成一层黑色“煤污”,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 主要天敌分属于双翅目瘿蚊科、膜翅目蚜小蜂科和跳小蜂科、脉翅目草蛉科。如丽蚜小蜂、粉虱榛黄蚜小蜂、石蟹蚜小蜂、粉虱蚜小蜂属、橘扑虱蚜小蜂、横条扑虱蚜小蜂、扑虱蚜小蜂、蚜虫跳小蜂等。丽蚜小蜂已商品生产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真菌中的里氏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在温室中寄生率很高,温度不高时仍可繁殖,已有商品化产品。综合防治中最重要的是培育无虫苗进入无虫生产温室,即使后期出现少量白粉虱亦不致影响产量。调整生产茬口也是有效方法,即头茬品种安排芹菜、甜椒、蒜黄等白粉虱为害轻的蔬菜,二茬再种黄瓜、番茄。利用成虫趋黄习性,在温室内设黄色粘板可诱杀大量成虫,此法在苗期虫量少时效果明显,还可诱杀潜叶蝇成虫,后期虫量多时,只能作辅助措施。虫量大时采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卵、若虫、拟蛹及成虫均有良好防效,乐果、敌敌畏、二嗪磷等对若虫、成虫效果较好,对卵、拟蛹效果极差,需多次使用。释放寄生蜂的温室可先用药剂压低虫口,待药剂失效后再放蜂。 温室白粉虱greenhouse whitefly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昆虫纲,同翅目,粉虱科。是为害温室及大棚蔬菜的重要害虫。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市;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伊朗、斯里兰卡、日本也有分布。寄主有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其次为冬瓜、苦瓜等,还可为害药材、花卉植物。成虫体长0.95~1.4 mm,体淡黄,翅面被白色蜡粉,外观全体呈白色。若虫共3龄,末龄若虫体长0.52 mm,椭圆形,扁平,淡黄或淡绿色,体表具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在温室一年可发生10~12代,以各种虫态在温室繁殖过冬,成虫趋黄色,有选择嫩叶群居和产卵的习性。以成虫和若虫吸取寄主汁液。此外,尚能分泌大量蜜露、引起煤污病。还可传播病毒病。宜采用培育无虫苗;清洁田园;避免混栽;温室灭虫;黄色黏虫板诱杀及加强植物检疫等措施进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