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渡汉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渡汉江

渡汉江

唐诗篇名。五绝。宋之问作。见《全唐诗》卷五三。一说晚唐诗人李频作,误。约作于神龙二年(706)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贬所逃归洛阳,途经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抒写潜归途中的心情:“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前两句叙写自己被贬岭南,与家人音书断绝,平中见奇,为下诗伏线,用笔精严圆熟。后两句描摹临近故乡的内心感受,不写其欢喜急切,而着笔于情怯心惧,看似有悖常情,实则活画出私自逃归之贬谪者既思念家人又恐事泄的特殊心态。全诗短小精警,情真意切。清施补华评此诗曰:“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七绝同妙。”(《岘傭说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历来传诵之名句。后人对它的理解,已超出原有的特定情景,视作游子行近故乡时普遍心理的反映。论者将该二句与杜甫《述怀》中“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作类比,正着眼于此。

☚ 度大庾岭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题】
 此诗约作于中宗神龙二年(706),时诗人正由泷州(今广东罗定南)贬所逃归洛阳途中。一作李频诗,误。汉江:汉水。诗人由湖北襄阳渡汉水,然后经河南南阳到洛阳。诗中描写在岭外日久与家人隔绝,此次逃回接近家乡反而担心被人发现的害怕心情,生动活现。后二句语浅意远,历来传为佳句。
 【注释】
 ①岭外:岭南,从中原看岭南在五岭之外。音书:音讯、书信。
 ②情更怯:心情更加害怕,既怕听到家中不幸消息,更怕被人发现自己是逃回。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宋之问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渡汉江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宋之问
←上一篇:题大庾岭北驿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写自己逃归接近故乡时复杂心情的诗。宋之问谄事武后的男宠 张易之,被贬泷州,是罪有应得。后来,他从贬所逃归,经过襄阳附近,写了此诗。此诗 写得尤为精彩,故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首二句是追叙。诗人言自己流放岭南, 遥阻山川,断绝音讯,历时久远,道出了在偏僻荒蛮之地的孤独、苦闷和凄凉,道出了对 家乡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断”字,言贬所与世隔绝的处境,何其孤寂! “复”字,言度日 如年的时间,何其久长! 一句话,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难以忍受也。后二句抒情。“汉 江”,离之问的家乡还很远,说“近”,是就心理上的感受而言。

一般说来,“近乡”应“情 更切”,为何“近乡情更怯”呢?诗人遭贬,音讯断绝,既思念家人,又担心其命运,怕他 们受牵连而遭不幸。故有想见家乡又怕见家乡、想见亲人又怕见亲人的矛盾心理。一 个“怯”字,就把他担心、忧虑的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因此,“情更切”变了 “情更怯”,“急欲问”变了“不敢问”。这是特殊情况下真实心理活动的反映,也是心理 矛盾发展的必然。此诗书写痛苦的矛盾心理,是真实生活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和普遍性。能触发人的审美意识,引发感情的共鸣。此诗精短,容量较大,极有情致, 耐人寻味。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 dù hàn jiānɡ 》 
    《 渡 汉 江 》 
    .[ tánɡ ]. sònɡ zhī wèn.
    .[ 唐 ]. 宋 之 问 .
    lǐnɡ wài yīn shū duàn , jīnɡ dōnɡ fù lì chūn 。 
    岭 外 音 书 断 , 经 冬 复 历 春 。 
    jìn xiānɡ qínɡ ɡènɡ qiè , bù ɡǎn wèn lái rén 。 
    近 乡 情 更 怯 , 不 敢 问 来 人 。 
  •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近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逐句翻译】

    岭外音书断,在岭南与家人音书隔绝,
    经冬复历春。流放中捱过冬日又经春。
    近乡情更怯,渡汉水近故乡情更胆怯,
    不敢问来人。低眉不敢问遇见的熟人。
  • ①汉江:即汉水。长江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
     
    ②岭外:岭南、 岭表。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即今之广东、广西。沈佺期《岭表逢寒食》:“岭外迟寒食,春 来不见饧。”
  • 【集评】 今·郑振铎:“沈、宋的五七言绝句,佳作甚多。宋之问贬后所作,尤富于真挚的情绪,凄楚的声调。象《渡汉江》: (略)”(《插图本中国文学史》297—29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总案】 这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冒死逃归,经襄州渡过汉水取道邓州(治在今河南邓县)奔向洛阳时所作。前二句说自己被谪岭南已历一个冬春,音书断绝不知家人消息,可见他心中多么急切焦虑。后二句写他此刻越是接近家乡越是提心吊胆,急于得知家人消息,又不敢向人询问的矛盾心情。明白如话,真切自然,仅十个字就毕真地说出这位逃归者的复杂心情和狼狈处境。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随着诗人的足迹由宫廷台阁走向蛮荒绝域,他的诗风也从典雅精致转向朴素平易。这首写于神龙二年(706)春自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中的小诗,就以自然真切的抒情,表现了特定情境下微妙复杂的心理, 成为久别归乡的绝唱。
     
     诗的精采处在三四两句,但前两句对抒情背景的叙写非常重要。十个字中浓缩并层递地展示了空间的悬隔、音讯的断绝、时间的久长,将诗人困居蛮荒贬所期间与世隔绝的处境、了无精神慰藉的生活、度日如年的苦闷不费力地表现出来。“音书断”尤为一篇之根, “情怯”、“不敢”均由此生发。
     
     三四句集中抒写 “近乡”时的心理。诗人家居汾州(今山西汾阳),跟“汉江”(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还有不短的距离, 把 “近乡”的范围划得那么大,除了思乡情切和习惯心理以外,恐怕更由于担心可能发生的事态,遂不自觉地把心理防区扩大了。按人之常情,这两句似应写成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细加寻味, 又感到只有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这种貌似反常的心理才真正合理切情。诗人贬居岭外,经年得不到家人音讯,渴想之情与担忧之情都同步增长,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靠近家乡之后,有了戏剧性的发展:原先的担忧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会被路上遇到的南来熟人所证实,而长期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随时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 “情更切”变成了 “情更怯”, “急欲问”变成了 “不敢问”。这正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特定背景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是特定的 “事”与 “情”与 “理”的统一。同时, 在 “情更怯”的深层, 又仍然隐藏着急切的思乡念亲之情;“不敢问”的背后, 也同样有着急欲了解一切的渴望。甚至可以说, “情怯”与 “不敢”正是 “情切”与 “急欲”的一种变形表现。这种复杂微妙的心理,被诗人用极朴素平易的语言和纯粹的自描,耐人寻味地表现出来。这种平中寓奇、淡而实浓、借典型细节抒写复杂心理的风格与技巧,在后来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岑参的 《逢入京使》、张籍的 《秋思》等诗作中都有精采的表现,它们一起构成了唐人表现乡思的绝句中最富人情味的一个系列。
     
  •  宋之问获罪被贬往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途中,经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感触良多,遂作此诗。
     
     前两句追述岭南往事,音调平缓,感情沉郁,有一唱三叹之慨。回忆身居荒蛮之地,音书隔断,时光流转,经冬历春,异乡游子,是多么难耐的岁月啊,“断”字、“复”字,意蕴深长。由“断”字,可体会到诗人寂寞孤单的精神痛苦,由“复”字,又能品味出他因生活枯躁而倍觉时光久远漫长的心情。宋之问本是昔日宠臣,身居繁华之地,出有承宠之欢,入有天伦之乐。而如今贬居边地,久与家人音讯隔绝,父母妻小吉凶未卜,令人悬望。前两句从追往事写起,着意表现深切的乡思之情,并为后两句“近乡情怯”的描叙反作铺垫。
     
    按常情,既然乡思之情如此迫切,越靠近家乡就愈发急于知道家人的音讯。然而,作者却出人意表地写出异乎寻常的心理状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超常为“奇”,出奇才能制胜,惟其“奇”,才不落俗套。而“奇”,又并非古怪离奇,虽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细加琢磨,就会感到诗人所刻划的“反常”心理,非常合乎前两句所规定的情境。诗人身处异地,音书久绝,彼时彼地,对家人的悬念之情必是十分微妙而又复杂,而最使他担忧的是:亲人会不会受自己牵累而遭不幸呢?他盼望得到音信,但又害怕自己的揣测为乡人证实,从而变为残酷的现实。这种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在诗句中表现得维妙维肖。
     
  • 这是宋之问中宗神龙二年(706)奉恩旨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 贬所北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 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 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 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 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 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 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 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 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 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 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 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 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 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 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 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 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 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 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 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 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 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 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 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 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 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 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 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 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 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 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 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 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 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 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 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 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 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古代名诗《渡汉江》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渡汉江

 题解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被贬的地方(泷州)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抒发诗人因久居异乡,在临近家乡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原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岭外:指贬所泷洲(今广东罗定县一带)。经冬句:将近一年。 ②近乡:接近家乡。不敢句:因担心家中受牵连遭难,故不敢探听。来人,从家乡来的人。
 赏读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古典文学作品《渡汉江》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
 
 〔1〕这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洛阳,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一首绝句。汉江,即汉水。
 〔2〕“岭外”二句:岭外,大庾岭外。二句写作者到泷州后经过两个年头,得不到家信。
 〔3〕“近乡”二句:情怯,心情紧张、胆怯。来人,指来自家乡,了解自家情况的人。二句写越是接近家乡,心情越是惴惴不安,以致不敢打听来人,深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这首绝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久居贬地,故乡音信断绝,接近家门却又恍惚多疑、紧张心怯的复杂心理。《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说:“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妙。”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p>
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所作。首二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只就音书断绝和时间漫长两点落笔,原因在于这是诗人所最难忍受的。两句平平叙来,似不着力,其实浓缩进了许多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断”、“复”二字尤见作意,富于包孕。后二句写此刻心情。诗人家乡距离“汉江”较远,所谓“近乡”是相对岭南的遥远而言。好不容易从流放之地回来了,离家乡和亲人越来越近了,应当“情更切”或大喜过望才是,怎么反而“情更怯”了呢?答案得从首二句中去找。诗人离家太久了,同家中断绝音信也是太久了,这期间他们会不会遭遇到什么不幸呢?会不会因自己被贬而受到牵连呢?因此离家越近,内心越忐忑不安,越不敢向路人打探家中消息。两句真是写尽了诗人此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成功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态和感情,真切细腻,凝炼含蓄,令人百读不厌。

《渡汉江》du han jiang

Crossing Han River→宋之问 (Song Zhiwe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