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渔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渔家 渔家宋寒衣著。1937年6月5日中国诗歌社初版。收《夜底流浪者》、《战士底歌》、《离开故国的海岸》等诗30首。 ☚ 石像辞 记忆之都 ☛ 渔家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自从柳宗元写出《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后,画家们常常以渔翁入画,而形象大都不出柳诗所写的范畴。如五代赵干有《江行初雪图卷》、宋代王说有《渔村小雪图卷》、明代朱端有《钓雪图轴》等即著名的画例。因为柳宗元诗是寓言身世之作,并不客观反映渔民一般的生活情况,所以“寒江钓雪图”也大都反映文人的审美情趣,而并不深入反映渔民苦乐。孙承宗这篇论图之作,便是有感而发,批评了文人画中脱离现实的倾向。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两句首先就勾勒了一幅很现实的渔家冬景。因为地冻天寒,渔民为生计很早就起身撑船,手指僵直,提篙很费劲,不得不频频向手心呵气取暖。侵晓的残月,将余辉洒了一船,明晃晃的。仔细一看,原来船身已覆盖了一层雪。这幅图景很典型,可以窥斑见豹,反映出渔民的辛苦。它本身也饶有画意。背景仍是“江雪”,人物仍是“渔翁”,但趣味完全不同。可以想象,如果某位画家照孙承宗的构思画一幅“江行初雪”什么的,准不错。可偏偏没人这样作,其原因何在呢?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作家的思想、生活与渔家隔膜。由于不深入生活,他们也就不了解渔民的思想感情。和古代田园诗人常犯的毛病一样,用自己的主观情趣取代对象实际情感,就象鲁迅在《风波》中讽刺的,明明是很清贫的农村图景,“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啊!’”另一个是作家在艺术上的因袭,完全照抄前人的构思,实际上成为一种偷懒取巧。柳宗元《江雪》以寓言为象征,写个人孤傲的品格,实在不坏。第一个想到要将他的诗意作成画卷的,也不坏;再来一个要重新构思布局另画一幅的,也还可以。但如果天长日久,你画我也画,最后必然陈陈相因,如同印版。这就必然导致艺术上的衰落。 以上两种弊端,都是艺术创作的致命弱点。拯之只有一法,深入生活,改造思想,更新艺术——要“解渔家苦”。 渔家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2〕,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1〕《渔家》诗是作者在山东范县任知县时所作。 郑燮(公元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江苏兴化)人。 出身贫苦,四十五岁始中进士,后来在山东范县、潍县作了十几年知县,同情庇护贫苦百姓,深得民心。后因申请赈济灾民而被罢官,寄居扬州,卖画度日。郑燮的诗、书、画,人称“三绝”。 其诗不为当时风气所囿,能自成一格,散文亦颇具特色。 著有《板桥全集》。 〔2〕籴(di):买进。 放归船:驾船回家。 卖鱼、买粮、晒草、放船,清贫的生活,鲜明的画境,倾注了作者对渔民的满腔同情,也体现了作者对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的理想化的歌颂。 渔家
这首小诗,好像一幅“渔家生活照”。作者将渔民的卖鱼、买粮、放船、晒苇等平凡而清贫的简朴生活,如实作了描绘,不用比兴,全靠白描,鲜明而生动。 这里的百二钱,并非确数,意谓极少,只有一百多文钱。放归船,即驾了船回家。放,驾驶。垂杨古岸,即长着垂杨的古老堤岸。这些都是诗人借以构成这幅“渔村风俗画”的元素。 * * * * 郑燮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中有物,诗中有画,语言通俗而形象,风格自然质朴,既有深意又饶风趣。他的诗同他的画一样,随意挥洒,笔趣横生,韵味悠长。 顺便再读他的两首题画诗—— 渔家;瑜伽◉ 渔家yújiā 名 以捕鱼为业的人家。〈例〉~儿女/ 拜访~/ 溪岸春三月,~屋半间/ 渡头已升起了明月,~还在捕鱼。〈近〉渔民。 各种职业的人家 各种职业的人家诗人之家:诗门 ☚ 有势的人家 做官的人家 ☛ 渔家 渔家对从事捕鱼业的渔民的别称。 ☚ 脚夫 公正人 ☛ 渔家yu jiafisherman’s family 《渔家》yu jiaFisherman’s Family→杨振声 (Yang Zhenshe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