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渐渐之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三家《诗》义未闻。这是士卒在东征途中慨叹劳苦而作之诗。据史载,幽王时无东征之事。但据《诗》言,则幽王实有东征之役。于此或可见《诗》即史之作用。全诗三章,每章六句。风格类似《国风》。末章“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写行役途中遇滂沱大雨之实事实境,而造语十分奇警。 ☚ 瓠叶 苕之华 ☛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它是那么高峻啊! 山川悠远,山川遥远, 维其劳矣②! 它们辽阔无极啊! 武人东征,将士东征, 不皇朝矣③! 没有闲暇时日啊! 渐渐之石,巉巉山石, 维其卒矣④! 它是那么高险啊! 山川悠远,山川遥远, 曷其没矣⑤! 何处是它终点啊! 武人东征,将士东征, 不皇出矣⑥! 无暇顾及脱险啊! 有豕白蹢⑦,白蹄小猪, 烝涉波矣⑧! 只只争涉渡河啊! 月离于毕⑨,月近毕星, 俾滂沱矣! 将使大雨滂沱啊! 武人东征,将士东征, 不皇他矣! 再难顾及其他啊! [注释] ①渐(chan)渐:同“巉巉”,高峻的样子。②劳:通“辽”,辽阔(依郑玄说)。③皇:同“遑”,闲暇。④卒:通“崒”,山巅。⑤曷:何。没:尽头。⑥出:出离险境 ⑦蹢(di):蹄子。⑧烝:群。⑨离:通“丽”,附丽。《鲁诗》作“丽”。毕:毕星。 [赏析] 《渐渐之石》是一首描述东征将士路途见闻的诗歌。《诗序》说:“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帅)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当为不误。 此诗采用赋法,写途中景,赋当前事,表现出哀怨的感情。诗分三章,三章时间、景物、事件都有其连续性,构成了 一定的情节。 第一章由写景开始。映入眼帘的是“渐渐之石”,作者渲染山石的险峻,又着意加上 一笔:“维其高矣!”这正是疲累的将士们的观感。一路上,景物肯定很多,但将士们苦于奔波,因此对挡路的山石看得最清楚,也最易发出嗟叹:山石是那么高而险,怎样才能攀越过去啊! 而这样艰险的路途还不知有多长多远:“山川悠远,维其劳矣!”劳,郑玄说通“辽”,就是辽远。上言“悠远”,下言“劳”,不嫌重复,诗人意在强调将士最强烈的感受,借此反映出将士的劳累疲惫。他们实在需要休息,然而王命难违,“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无论朝夕,都顾不上休息:“朝”,指朝夕,但又特指早晨,点出时间。 第二章仍以描绘山石起头,而略有变化,突出它的顶尖。盖第一章在山脚下,故注意力集中在它的高度。第二章已经开始爬山,注意力就凝聚于山石的巅尖了。因为就爬山登高的人来讲,顶尖无疑为其目标,爬上去,剩下的路就好走了。然而,将士们清楚,这样的山石,翻过一个还有一个:“山川悠远,曷其没矣!”将士们一个心愿:只求终极早到,至于到了终点,还有什么灾难,能否脱险回来,就无暇顾及了。可是眼下,这座山就好像永远爬不上去似的:“维其卒矣”,望巅兴叹,哀怨之情、疲极之态跃然纸上。 第三章写晚上行军的情景。“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这四句,按事件发生顺序,应当前两句在后,后两句在前。士兵们下得山来,又遇大河挡路。此时天色已黑,月亮靠近了毕星,一场大雨顷刻来临。接着,河水汹涌,夜色中,一群猪夺路争渡,雪白的蹄子令人惊心。将士们的疲累被惊跑了,赶紧过河,以躲大雨之灾要紧,其他什么都顾不上了。这一章以天黑、雨大、河川挡道为特定环境,以亡命小猪为点缀,写出了行军之苦之险。 此诗结构细密。三章分开来看,各写一事,合起来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章,士兵们最关心的是休息,第二章最关心的是到达目的地,第三章最关心的是安然渡河避雨。三章内容由于时间、景物、事件的延续性而衔接自然、紧密,并一层深似一层地写出了旅途之苦、将士之怨。诗的细微之处也经得起推敲。比如白蹄黑身的猪一般地方比较少见,但东南一带颇多。诗中点其“白蹢”,既表现了东南地方的特色,也使月昏天黑之下能识其为猪变得十分可信。又如“月离于毕”,是写景,也是写气象;是下文“俾滂沱矣”的依据,也是对上文“朝”的呼应。 此诗情与景结合得十分紧密。首二章俱以“渐渐之石”开头,引出“维其高矣”、“维其卒矣”的兴叹,景为情而设,情因景而发,非常自然。第三章头四句似乎纯然写景叙事,但天黑人疲,月离毕,雨滂沱,白蹄之豕群然涉波,这些景象共同组成了一层浓厚的抒情氛围,加上语气词“矣”的运用,致使客观景物蕴含着浓烈的主观感情成分。 渐渐之石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 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 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遑他矣。 《诗经》素有“诗史”之称,正如方玉润所言:“古人作诗,务要证实。况此东征尤关国事,不可不据实直书,以备国史采录。”据此,并分析诗歌内容,可以推断《渐渐之石》大致作于西周幽王东征荆、舒二国之际。西周末年,幽王昏庸无道,内忧外患交困、矛盾重重、为了维护其奴隶主政权而穷兵黩武,征役不息,因而这一时期,从役士众怨刺劳苦之歌颇多,如 《何草不黄》等等。《渐渐之石》写的就是东征的将士,苦于征战劳困之歌。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以采用全景的手法,成功地描绘了征途上山高水长、风雨交加的环境,渲染气氛,使之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充分反映了出征途中劳苦困顿的实际情况,主人公的一腔怨愤之情溢于言表,从侧面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憎恨,引起人们对将士们的深切同情。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运用《诗经》中常用的复沓形式统贯到底,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渐渐,音斩,山势高峻的样子。诗人的视角很类似于自由活动的摄影机,先用仰视的近镜头拍山峦之高,再用长镜头展示山川之远,一下一上,一高一远,山势之奇、险、怪、色、征途之遥、远、艰、难、便跃然纸上,犹如一卷壮阔的山水画: 峰峦突兀,直插云霄; 冲波激浪,曲折回旋,重峦叠嶂,起伏高下,逶迤千里,一望无际。寥寥数语,一下人把人带到一个惊险峭拔而又雄奇瑰伟的自然环境, 令人惊心动魄, 不由想起李白的诗句:“噫, 吁!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幅山水画,不仅是静的描绘,而且随着诗人审美视角的变化,回旋起伏,在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动态感,让读者直接进入艺术氛围之中。 至此,环境的渲染写到了极处。接着诗人笔峰一转,借反问自然引出出征将士,正是他们在这“黄鹤之飞高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崇山峻岭之间,不分昼夜,跋山涉水。视角自然而然地由远而近,推向险象丛生,令人望而生畏的山路,将士们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其困顿危苦、不堪驱策之状便历历如现,一股低昂沉郁之情油然升起。抒情诗人借景抒情,以环境的艰险烘托愁苦之情,于是,惊险峭拔的群峰、奔腾湍急的河流,便一一浸染上空寂苍凉的情感色彩,情境交融、酣畅淋漓。充分表现了将士们内心的忧伤愁闷和悲凉。 诗人不仅写山川,而且在第三章接着描绘了将士们在凄风苦雨中行军不止的情境。这里,诗人不是从正面描写,而是宕开一笔,通过有白蹄的黑猪成群地涉波而逝,月亮靠近天毕星这样两个自然现象,从侧面写出了水灾之大,水患之多。黑猪生性喜欢群居于低湿的洼地,而今双脚也被水浸白洗净,不得不成群结队地水中游来游去,那么将士们浑身水淋淋的样子也可想而知,并进而使人联想到人民遭受水灾而为鱼鳖的悲惨遭遇。而且天上的星象又预示着滂沱大雨又即将来临,而将士们却迫于将令、想到路途尚远,于是冒着风雨,继续奔波,可想而知,其胸中的郁愤惶悚之情是何等的强烈,其愁苦悲凉之情又是何等的深切。苦情苦境,不堪卒读,不忍目睹。至此,将士心中诸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并构成完美的艺术意境。 《诗经·小雅》中介关征战的诗篇很多,如《四牡》、《采薇》、《出车》、《祈父》等等,但《渐渐之石》 自有特色。它既不同于《祈父》那种对周王朝及其爪牙近于咬牙切齿的怨疾痛骂; 也不象《出车》那样,刻划出征将士既为自己能跟随南仲远征狁而自豪,又因久戌不归而怀乡、愁肠百结的矛盾心理; 也不象《采薇》那样整个地描写出征者的征战过程,以及他们在归途中,非但未被胜利的喜悦所激动,反而深味着空废与悲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渐渐之石》只是着重描绘征途中艰险,恶劣的环境,以烘托气氛见长,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并以此衬托出将士们戌马倥偬,无朝着之暇的惶悚情状,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雄奇而沉郁,以壮美取胜。 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①山川悠远,维其劳矣。②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③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⑤ 武人东征,不皇出矣。⑥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⑦月离于毕,俾滂沱矣。⑧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⑨ 【注释】 ①渐渐:通“巉巉”,山石险峻的样子。②劳:借为“辽”,广阔。③皇:通“遑”,闲暇。④卒:借为“崒”,高而危。⑤没:辽远无边。⑥出:出入。⑦蹢(di 敌):蹄。烝:正。涉波:渡水,传说猪洗澡是下雨的征兆。⑧离:通“历”,经过。毕:星宿名。月经毕宿,也是下雨的征兆。⑨他:其他事。 【译文】 陡峭的山石,是那样高险。山高水远,是那样劳苦。将士东征,不计日期。陡峭的山石,是那样高峻。山高水长,广阔无边。将士东征,不虑回还。白蹄的肥猪,正在渡水。月经毕宿,大雨滂沱。将士东征,不计其他。 【集评】 明·钟惺: “三不皇,皆有意。不皇他,更可怜。”(《评点诗经》卷二) 清·姚际恒:“将士东征劳苦自叹之诗。小序谓‘刺幽王’亦无据。”(《诗经通论》卷十二) 清·牛运震:“‘渐渐’,字法亦深险。……‘不皇朝矣’,炼句概括虚妙。‘曷其没矣’,厌苦之极,山重水复中确有此闷境,杜工部‘莽莽万重山’一首,写此情景,不遗余力,而终不如此四字之有远神,此所谓门前老将识风云也。三、四句写雨气浸天,可畏。‘他’字指其事,出师本役也,今则目之为他矣,只此一句,已写尽天末荒徼、老师废卒情况。”(《诗志》卷五) 【总案】 本篇为行役在外的士兵所作,记叙征途中的见闻,抒发征战跋涉的凄苦之情,流露出厌战情绪。山高水险,路没有尽头,大雨滂沱,在泥泞中前进,时间、安危、父母等都无法顾及,苦厌之情,溢于言表。写景与抒情相互穿插,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渐渐之石渐渐之石, 维其高矣。 山川悠远, 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 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 维其卒矣。 山川悠远, 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 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 烝涉波矣。 月离于毕, 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 不皇他矣。 岩石峻峭,它是那样的高险呀。山长水阔,行军是那样的辛劳呀。将士们东征去,连一个空闲的早上也没有呀。 岩石峻峭,它是那样的高巅呀。山长水阔,征途哪儿才是终点呀?将士们东征去,没空儿想到脱出危险的时候呀。 白蹄子的大肥猪呀,一齐跳进水里去游泳。月亮靠近了毕星,就使得大雨滂沱呀。将士们东征去,别的事情哪有空儿去做呀。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云: “《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此说与诗意大致吻合。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古人作诗,务要证实。况此东征,尤关国事,不可不据实直书,以备国史采录。”西周末年,幽王昏庸无道,内忧外患,矛盾重重,为了维护行将崩溃的奴隶主政权,便对外穷兵黩武,征战不息,此诗便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东征将士不堪征途劳苦困顿的情况。朱熹《诗集传》、高亨《诗经今注》和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都共同认识到这一点。 全诗通用赋法,反复描写征途中崇山峻岭的高险形势和大雨滂沱的恶劣天气,以险恶的自然环境来渲染出征役生活的无比艰苦。前面两章主要突出山石的众多和高峻,集中写了“山川悠远”,强调了征途的遥远无边。末章调换笔墨,转写滂沱的大雨。先介绍了大雨前的两种天象。一为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一为 “月离于毕”。古人传说天将下大雨猪就要下水游泳;月亮靠近毕星也将要下大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猪下水”之解释,恐不能坐实。“豕”,乃指天象中之黑云若豕者,为将雨之兆。《述异记》云: “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侯也” (从《锦绣万花谷前集》一引补)。《太平御览》卷十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唯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豨,三日大雨。”据此,将“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和 “月离于毕”同作天象解释较为妥当。这与本诗诗意方合。如果说前面二章侧重于从地面上险峻之高山和无尽之征途来写行军之艰难险阻的话,那么,末章则偏重于从天空中大雨前的兆象来写行军的恶劣气候了。这样描写,就把天地间所有的险恶情况集中而概括地推到了将士们的面前,让他们去受尽人间的所有苦难。由此而加大“刺幽王”的力度。 除了渲染了自然环境的险恶情况外,此诗对紧张的征战情况还作了高度的概括描写。“不皇朝矣”,“不皇出矣”,“不皇他矣”,从没有一个空闲的早上,到顾不上脱险,再到别的什么也顾不上的层层深入的描写,便把《小雅·采薇》中所说的 “我戍未定”,“不遑启居”、“一月三捷”的紧张气氛表现出来了,故钟惺《古诗归》云:“三不皇,皆有意。不皇他,更可怜。”收到了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从本诗所写的山川景物和天文现象的逼真情况观之,此诗作者当为亲历东征的将士,属于“劳者歌其事”的作品;就本诗结构、章法与句式观之,颇类《国风》民歌。故此诗亦可作为“西周民风”之一读之矣。 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原文〕 ☚ 瓠叶 苕之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