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渌江书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

位于醴陵市西山东腰。原建于东正街青云山下。为宋、明学宫故址; 宋吕东莱曾讲学于此。清乾隆十八年(1753)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清道光五年(1825) 书院迁西山,左宗棠在此任山长。清光绪年间废科举,渌江书院改为高等小学,1919年改为县立中学,1939年改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我国著名人物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青少年时代均在此就学。现为教师进修学校,保持有前头门讲堂、内厅、日新斋、又新斋等原有建筑及一些名人留下的篆刻碑文。

☚ 李立三故居   炎帝陵 ☛
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

在湖南醴陵。清乾隆十八年 (1753) 知县管乐倡建于城东门内。有讲堂、斋舍、朱子祠等,前建考棚。以前临渌水,故名。道光九年 (1829) 知县陈心炳迁建于靖兴山麓宋西山书院故址,有头门、讲堂、内厅及“主敬”、“正谊”、“明道”、“存诚”、“道德”、“居业”六斋,旋又增“日新”、“又新”二斋,招正副课生童80人肄业其中。原书院概作考棚。教学重考课,规定诸生必须“居斋诵习,月课以文”,设“课簿” 以登记其考试名次。每人“立功课簿一本,每日清晨、午间、灯下功课,逐一注簿。如理经史何书,于何起止; 理古文时文某篇,诗某首,学书临帖,据实登填,候山长不时抽阅叩问。总期切实用功,毋庸虚假。” 山长如陈梦元、张九钺、周锡溥、余廷灿、罗汝怀等,皆一时名流。道光十六年起,左宗棠主讲三年(1836—1838),每月 “朔望会订功课日记,为之引掖而督纨之”,又本 “制外所以养中,养中始能制外”之旨,取朱熹《小学》八则,“订为学规,以诏学者”。光绪五年 (1879) 知县连自华设经课,教以训诂词章之学。十七年 (1891) 罗正钧任山长,讲王夫之《噩梦》、《黄书》,宣传反清复明思想。二十八年 (1902) 知县张致安集诸生“谈时务”,并以新学课士。三十年 (1904) 改为高等小学堂,次年改称中学堂。1912年,中学堂并入长郡中学,其地先后设农业学校、县立中学、乡村师范、县立师范等。1951年并入醴陵一中。今为醴陵市教师进修学校。1982年全面整修,恢复书院主体建筑,开辟陈列室,对外开放。有《渌江书院志》。

☚ 笙竹书院   培英书院 ☛

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

位于仙岳山森林公园,居西山山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南宋淳祐年间创办的西山书院。清道光九年(1829) 于遗址上重建,并将乾隆十八年 (1753)创办的渌江书院由城内迁建于此,始成现在规模。光绪年间废科举改为高等小学堂。1919改为县立中学。1939年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85—1986年维修。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江。占地面积6161平方米。坐西朝东,三进,为前厅、中厅 (讲堂)、后厅,左右各三斋。东北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大门额刻 “渌江书院” 四字,为李铎手书。门联镌“恩承北阙; 道接东莱”。门前两株大樟树亭立如盖,传为唐代所植。讲堂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封火山墙,硬山顶,穿斗式构架。堂前悬“为人师表” 匾额。后厅正面立孔子画像,上悬清康熙御书 “万世师表” 匾额。两边挂朱熹、吕东莱、王守仁、左宗棠画像。宋名臣祠又名三公祠,建于道光二十七年 (1847)。坐西北朝东南,有前后两厅,祀吴猎、杨大异、皮龙荣。祠内墙上嵌《三公祠碑》,清黄自元书。靖兴寺始建于唐代,又名李卫公祠,传为唐开国功臣李靖为守护爱妾红拂墓所建。现寺建于道光九年 (1829)。坐西北朝东南,有前后两厅,砖木石混合结构。西侧有六角亭。书院创办以来,名人学士荟萃。朱熹、吕东莱、王守仁、左宗棠等曾讲学或主持书院。宁调元、傅熊湘、刘揆一、潘坊、肖昌炽、袁家谱、刘彦、张翼鹏、李立三、左权、陈明仁、宋时轮、邓文仪等曾在此就读。书院附近有洗心泉、五老峰、笔架山、飞流涧、水帘洞、金牛洞、名人墓、中日友谊园等胜迹。

☚ 仙岳山森林公园   宁太一墓 ☛
0001471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