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antipyretic prescriptions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立法, 以寒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津等功能,用于治疗里热证的方剂。里热证有气分、血分之分,实热、虚热之别,脏腑偏盛之殊,以及湿热、暑热等。因而清热剂又可分为清热泻火剂、清热解毒剂、清营凉血剂、清脏腑热剂、清热解署剂、清虚热剂。 清热泻火剂 清泻气分热证的方剂。常用石膏、知母、栀子等为方中主要药物。代表方剂如白虎汤、栀连二石汤等。 清热解毒剂 清解瘟疫、热毒、疮黄疔毒等热毒深重的方剂。常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等药为方中主要药物。代表方剂如消黄散、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 清营凉血剂 清营分或血分热证的方剂。常用生地、玄参、犀角、牡丹皮、赤芍药等药为方中主要药物。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清脏腑热剂 清某一脏腑热邪偏盛所产生的火热之证的方剂。常用清热泻火药为方中的主要药物,并根据药物的归经和作用适当选择,如泻心火常用黄连、栀子, 泻肺火常用黄芩、知母, 泻胃火常用石膏、知母等。代表方剂如洗心散、清肺散、决明散、郁金散。 清热解暑剂 清解暑热证的方剂。常用香薷、白扁豆、荷叶、绿豆等药为方中主要药物。代表方剂如香薷散、清暑香薷汤。 清虚热剂 清解阴虚发热证的方剂。常用青蒿、鳖甲、生地黄、知母、地骨皮等药为方中主要药物。代表方剂如青蒿鳖甲汤。 此类药剂, 大多性味苦寒, 易伤脾胃,用之太过,能损伤阳气, 或影响脾胃的纳化, 故应病去即止, 或于方中少佐健脾理气之品。 清热剂 清热剂清热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治疗原则,使用清热药为主而组成的一类方剂。在“八法”中属于“清法”的范畴。 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的作用,适用于外感之邪入里化热,或火热之邪直中于里而产生的里热证;亦可用于七情内伤,五志化火或劳伤太过,以致气血失调,或者热灼阴伤,导致内热而出现的虚热证。 应用清热剂治疗里热证时,须根据病邪的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不同,病变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清热方法,选择不同的清热方剂。主要有以下六类: (1) 清气分热:本法适用于热在气分,主症见有壮热,烦渴,多汗,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或病后余热不清,心烦懊𢙐等症;或热与气结,症见心烦腹满等。 热盛则阴亏津伤,故本类方剂常以清气分热药与益气生津药配伍,使能热清而气津不耗。热与气结,故清热除烦常与破气除满并用,以使热泄满消,烦闷自除。 (2) 清营凉血:本法适用于热入营分,主症见有神昏谵语,入夜尤甚,口渴或不甚渴,舌绛少苔,脉虚而数;或热入血分,症见舌质深绛,脉数,烦扰不寐;或迫血妄行而见吐衄,发斑等。营血之热,系由气分传来,热盛则血瘀阴伤,故本类方剂常以清营凉血药与清气透热,活血化瘀和养阴药配伍,一以使入营之热转出气分而解;二以使营血两清,血和瘀散;三以使热邪去而阴液可复。此外,营血有热,每易内陷心包,症见神昏窍闭;或热动肝风,症见痉厥等。其配伍是:前者可与清心开窍并用;后者可与清肝熄风并用,使能热清痰化,窍开神苏,肝平风定,痉止厥复。妇人血分有热,症见经水先期,色紫量多,面赤心烦等。凉血泻火与养血调经并用,使其热清血和,经调郁解。 (3) 清热解毒:本法适用于温热、温毒、瘟疫、疮疡等火热炽盛,主症见有高热,烦躁,狂乱,或头面焮肿,或口糜咽痛,或疔疮痛肿,红肿热痛,舌红脉数等症。热毒极盛则侵入血分,并且易致血瘀,故本类方剂常以清热解毒药与凉血、活血或消肿溃坚药同用,以使热解毒清,血和肿散。表里俱热的小儿出疹,则清热解毒与解肌透疹并用,以使热解毒散,表里两清。 (4) 清脏腑热:本法适用于某一脏腑的热证。由于热邪所在的脏腑不同,故其临床表现的症状亦不同。本类方剂的用药配伍是各按其所属的脏腑而有区别。如心经有热,主症见有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常以清心药配伍养阴、利水药并用,以使火降阴复,并可导热下行。如热耗真阴,心火上亢,症见心烦不得卧,咽干口燥,舌红苔少等,常以清热养阴与泻心除烦并用,以使阴长阳潜,水火既济。如肺经有热,主症见有咳、喘、痰黄,或兼夹脓血等,常以清肺药为主,配宣肺化痰,或与化瘀排脓,或与泻火解毒药并用,以使肺热清、痰浊化,并可导致瘀散脓排。如肺胃火郁,症见咳喘痰黄,咽喉不利,舌红苔黄等,常以清肺降火配理气化痰并用,以使火降肺清,痰消咳止。如肝经有热,主症见有头痛、目赤、耳聋、耳肿、口苦、胁痛、尿赤、便秘、淋浊等。常以清肝经实火药为主,配以清热利湿,滋肝养血;或苦降泻火与升散郁火并用。一以使肝胆火降,热清湿利,阴血不为热耗;一以使火降郁散,肝木调和。如肝胆郁滞,热毒内盛,症见右胁下持续疼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舌苔黄燥等。常以泻肝胆郁热与理气通腑并用,使热郁火毒从肠腑排泄,于是通则可以不痛。如脾胃伏火,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唇干、舌红等,常以清降与升散并用,以使伏火从升降反佐中渐消缓散。如胃经有热,主症见有口疮、口臭、牙齿肿痛、烦渴易饥等,常以清胃药为主,配甘寒养阴,于是胃热得清,阴复火降。如肝火犯胃,症见胁肋、脘胀痛,呕吐嘈杂吞酸等,常以苦寒泻火反佐少量辛热,以使肝胃和调,降化复职。如大肠有热,主症见有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肛热、溲赤等,常以清肠解毒药为主,配伍调气和血之药,以使肠热能清,气调血和,则后重自除,便脓自愈。如痢久阴伤,湿热未尽,症见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午后低热等。治以清热化湿与养阴并用,使能热清湿化,阴回痢止。如水亏火旺,热毒蕴结,致成肠痈,主症见有手不可按,足屈不伸等。常以清肠滋阴与活血解毒并用,使能壮水制火,毒解肿消。如热在膀胱,主症见有小便频数,溲时刺痛,淋沥不畅等。治用清热泻火药与利水通淋药配伍,以使热清湿除,水道畅利。如肾虚火旺,症见频频泄精,心嘈不寐等。治用清肾滋阴与固精利湿并用,使其水足制火,精关自固,湿热两清。 (5) 清虚热:本法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分己伤,主症见有暮热早凉,舌红少苔等症;或肝肾阴亏,症见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的虚热症。本类方剂常以养阴药与清热透邪药相伍,或与凉血药同用,以使阴复足以制火,邪透其热自除。 (6) 清热祛暑:本法适用于暑热病,主症见有身热烦渴,汗出体倦,脉虚等。暑热最易耗气伤津,并且多挟湿邪,故本类方剂常以清暑热药,配以益气生津,清利湿热之品,以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湿邪亦同时尽祛。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一般应在表证已解而热不退,里热已炽而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才为恰当。如邪热在表,里无热证,当解在表之邪;里真寒外假热的虚寒证,急当温里为主;湿热内蕴,湿重于热之证,当以芳香化湿为主。类此诸证,皆非清热剂所宜。此外,清热剂多以寒凉药为主所组成,过用或久用,每易导致脾虚胃败,其中素体中阳不足者,更宜注意。 据报道,某些清热剂具有抗菌、消炎、退热、强心、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以及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等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清热剂在辨病、辨证结合的使用中,对传染性热病的中期、极期所出现的“热证”,或化脓性炎证以及恶性肿瘤的周围炎症,还有各组织器官在出血时所表现的“热证”,使用本剂,均有较佳之疗效。 ☚ 虎骨药酒 白虎汤 ☛ 00003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