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清永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清永陵 清永陵为“关外三陵”之一,位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永陵镇西北,南临苏子河,北依启运山。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初名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称永陵。康熙以后屡次增修改建,始具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和他们的妻室。整个陵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墙。陵园正门辟于南墙正中,门内并列碑亭四座,亭内分别立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和“显祖宣皇帝” (塔克世)等四通颂扬神功圣德的高大石碑。亭的东西侧是祝版房、齐班房、茶膳房、涤器房等建筑。亭北为方城,城正门称启运门,左右是嵌有五彩琉璃蟠龙的照壁;城正中为启运殿,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殿内有大、小暖阁各四座,大暖阁内设宝床,小暖阁内各供奉神牌两块。启运殿前方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西配殿前并有一座焚帛楼。启运殿后为宝城,有六座墓冢东西环列其内,均为后世子孙捡骨迁建或仅是象征性的衣冠冢,故墓冢下无地宫。1988年2月国务院公布永陵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姜女石遗址 清福陵 ☛ 清永陵 清永陵清皇室爱新觉罗氏祖先的陵墓。关外三陵之一。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永陵建于1598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16年在赫图阿喇(即新宾县)建立后金政权,并定名为兴京,所以初称兴京陵。顺治 十 六 年(1659) 改称永陵。陵内埋葬有努尔哈赤的远祖即肇祖原皇帝孟特穆(猛哥帖木儿,是清朝能够追溯并见于世传的最早祖先)、曾祖即兴祖直皇帝福满、祖父景祖翼皇帝觉昌安、父亲显祖宣皇帝塔克世 (俱为追谥)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等。永陵北依启运山,南临苏子河,占地11800平方米,四周有红墙缭绕。红墙外分别设有红、白、青木桩三道,青桩上悬挂界牌。陵区分为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南门前竖有高大下马碑,上面以满、汉、蒙、回、藏五种文字镌刻“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诏令。前院横排“肇、兴、景、显” 四帝碑亭,亭内立有颂扬四位先祖的石碑,碑亭皆为单檐式琉璃瓦顶建筑。碑亭两侧是大班房、茶膳房等,存放着祭祀仪仗等物品,同时也供守灵太监住宿之用。向北是城堡式的方城,中间是陵园主体建筑启运殿,为举行祭礼的场所,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四门八窗,殿内四壁镶嵌五彩琉璃蟠龙,设有暖阁、宝床和神位等。殿前还有焚帛楼一座。再往北便是宝城,宝城中平地起坟,东西环列,均为检骨迁葬墓和衣冠冢,孟特穆的墓更是徒有形式,里边什么也没有。福满的坟上有大榆树一棵,树根8分,树枝向四面铺开,尤如伞冠蔽护着宝城,被封为 “神树”。乾隆帝东巡至此,曾撰《神树赋》,刻碑立石于西配殿。此树同治时被风刮倒。 ☚ 清初三陵 清太祖福陵 ☛ 清永陵 清永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遗址西北,前临苏子河,后依启运山。为清关外盛京三陵之一。原名兴京陵,为努尔哈赤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和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等人的墓地。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顺治十六年(1659)改称永陵。占地1.88万平方米。陵区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四周围以红墙。内有碑亭四座:肇祖原皇帝碑、兴祖直皇帝碑、景祖翼皇帝碑、显祖宣皇帝碑。碑亭之北为方城,正中有启运门,36根环廊明柱,6扇铜钉拨环木门。正北有启运殿,为陵寝主要建筑。单檐九脊歇山式,正脊八游龙,日月鸱吻,垂脊饰有兽形雕塑。殿后是宝城,为陵寝所在处。依山势建有二级平台,台前有御路,台上六座坟墓东西环列,呈半圆形。均为捡骨迁葬墓或衣冠冢,无地宫。福满墓上原有古榆一株,枝叶繁茂,称为“神树”,其旁立有乾隆皇帝《神树赋》碑,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东巡至此谒陵时所作。永陵附近有烟筒山、老龙头等名胜。 ☚ 赫图阿拉老城 6. 丹东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