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道教音乐
传统音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中国全真教派的道教科仪音乐,也称斋蘸音乐或道场音乐。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 年),清朝乾隆年间受陕西华阴等地道教音乐的影响,相继分成了“龙门”和“华山”两个支派。在初创时便已是声腔、器乐、打击乐并用的综合表演形式。因经词是配以音乐曲调且在打击乐的伴奏下唱出的,因此清水道教音乐注重的是“一写二念三吹打”,句式多为四字、七字和十字句,表现的主要内容为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幸福吉祥。清水道教音乐大小调的使用,近似现代音乐结构,常用经典 60 部 180 多卷。其音乐可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为纯人声演唱,可根据不同道场不同经词配以不同韵律反复交替演唱,最初的曲调有 360 余种,现在流行使用 200 多种,以经词含意而命名,有“开坛韵”“奠茶韵”“大赞韵”“山名韵”等;器乐有吹管乐、打击乐两类,演奏时用数支笙箫、笛反复齐奏并配以法器、道服、大旛、牌像等,营造出庄严肃穆现场气氛。道教音乐在古代主要用于道场活动,为清水县农村文化庙会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