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清平乐 杨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清平乐 杨基 狂歌醉舞,俯仰成今古。白发萧萧才几缕,听遍江南春雨。 归来茅屋三间,桃花流水潺潺。莫向窗前种竹,先生要看西山。 一个生性旷达的老人,在饱经了人间世故之后,决心要远离尘嚣,归居山林了。这首词,便是他这种心迹的剖露。 首句“狂歌醉舞”有两解:它既可理解为作者内心因有激愤郁忧急需宣泄而导致举止反常的形象描写,也可视为是对人世百态、醉生梦死现状的高度概括。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其原因都在于“俯仰成今古”,即感慨光阴倏忽、古今剧变。此句原本东晋名流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中之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成陈迹。”这种感慨由于融入了对人生世道的深刻体验,因此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令人倍觉苍凉。“白发”句顺势而下,为自己年老的容貌画像,与前人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陆游《杂赋》“短发萧萧起自梳”等同一意绪,其叹老嗟衰之情跃然纸上。“听遍”句宕开,以“江南春雨”点明作者所归之地是江南吴中(今江苏吴县),所归之时是在细雨绵绵的春季。这里既含作者对祖上迁居地的熟悉和习以为常,同时也不乏老年人已阅尽人间春色的寓意。 过片“归来”两字点醒作意,是东晋名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缩语。除了字面有回来之意外,还包含辞官归隐的内容。语言浅显,含意深刻,出落有自。“茅屋三间”和“桃花流水”共同点染出归居环境的简朴幽静。其中“桃花流水”在上承“江南春雨”以见家乡时令特色及美丽风光外,又借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描写,突出所居的僻静和与世隔绝。所以在这两句景语的背后,自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须予细细品味。词的最后两句连用两典:先是“种竹”,用王徽之当年暂居他人宅地命人种竹,谓“何可一日无此君”之典;后是“看西山”,用他曾说“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婉拒上司桓冲请他出来相助之典(分见《世说新语》中的《任诞》和《简傲》)。作者的用意,显然并不是不要“种竹”,而是不要向窗前“种竹”,以至阻挡了他要朝夕远眺西山爽气的目光。换句话说,他是在强调从此不再受聘出山,而要在此长期隐居下去。这两句话似借童仆之口说出,却意味深长,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写了士人出处进退的人生感慨,体现了老人在看破人事沉浮、古今变幻后所特有的沉静和睿智。其笔墨闲淡,情怀幽深,对奔逐于名利、热衷于富贵的世人来说,确实足以唤醒沉迷,启迪愚钝。 清平乐 杨基欺烟困雨,拂拂愁千缕。曾把腰肢羞舞女,赢得轻盈如许。 犹寒未暖时光,将昏渐晓池塘。记取春来杨柳,风流正在轻黄。 初春的杨柳,素以其柔嫩的枝条和淡黄的叶色,为历代诗人画家所咏叹传写。在这首词中,作者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独特的风韵。 首句“欺烟困雨”是倒装,意思是为烟所欺,被雨所困,“欺”、“困”之炼字一如宋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之精妙。正是在烟雨迷濛中,初春的柳枝开始舒展飘拂,千丝万缕都仿佛笼罩着一层深深的忧愁。词的前两句一开始便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烟雨笼柳图,其意境空濛,在水染墨濡间传递出几分凄清、几多幽怨。接着“曾把”两句继续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轻拂的柳条比作美人纤细柔软的腰肢,能使善舞的女子见了也羞愧弗如。唐代诗人韩偓曾把女子的细腰比作柳条,说“柳腰莲脸本忘情”(《频访卢秀才》);作者在此更翻进一层,以此愈见其“轻盈如许”,远胜过以细腰著称的舞女。上片虽只四句,却已刻画出春柳的绰约风姿,在“愁千缕”与“轻盈”的印合中,饱含无限怜意。 下片前两句点染嫩柳所处的环境。首先是季节气候,是在“犹寒未暖时光”,其有迎春报春之意不言而喻;其次是时间地点,是“将昏渐晓池塘”,那姿态身影的隐约纤丽宛然可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两句中的“犹寒未暖”和“将昏渐晓”,把节令和时间表现得恰到好处,可称是最能传示嫩柳风韵的神来之笔,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它与宋代诗人林逋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来显示梅的韵味,有同工异曲之妙。历代形容柳姿神态的名句,此当为最佳者之一。最后“记取”两句在直出“杨柳”两字的同时,于灰色朦胧的背景中抹上一片“轻黄”的亮色,画龙点睛地揭出初春杨柳的无限风流,正在那嫩嫩的一层鹅黄。整个形象极富诗情画意,令人赞赏不已。 从全词来看,上片着重绘形,以拟人化手法再现柳条的轻盈可人;下片主要用环境从旁烘托,并赞其叶色的赏心悦目。合而观之,则初柳姿色兼备,神形俱出,堪称咏柳的上佳之作,是杨孟载词温雅纤丽的典型代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