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清代的捐纳与捐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清代的捐纳与捐输 清代的捐纳与捐输qingdai de juanna yu juanshu捐纳是中国封建皇朝以授予官职(有虚衔或实衔)取得捐资的办法。始于秦汉,秦始皇因蝗灾而准许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汉文帝采纳晁错谏议,准予入粟赎罪或拜爵。以后历代常因筹饷、赈灾、备边或兴办工程等事,以捐纳为筹措经费来源。捐资者交纳金钱或粟米,即可得到官爵或褒奖。明景泰中,初定捐例(捐官章程),使捐纳制度化。清代捐纳有两类:一为暂行事例,因救荒,河工,军需开捐,事毕即停;一为现行事例(即常行事例),捐贡生、监生、捐加衔、封典等。文职官中,京官可捐至郎中,地方官可捐至道员;武职官可捐千、把总至参将。捐纳有常捐,有大捐,常捐只捐出身、虚衔,大捐则可捐实官。清前期,曾因军饷或兴办工程开办过暂行事例。乾隆十年(1745)开始举办现行事例。鸦片战争以后,财政支出激增,兼之战争、灾荒等不时发生,于是在广开捐例,平民、官员都可以报捐。捐事由户部捐纳房掌管,部库和各省都可收捐。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天国筹饷,曾准各省开捐。捐纳依等入资,如乾隆中,捐一名监生银108两;贡监生捐知县银3700两,捐道员银13120两,捐京官郎中7680两,等等。捐纳入资是清廷的一项重要财源,乾隆三十一年常捐300万两,占全国岁赋的6.4%。嘉庆十八年(1813)常捐400万两,占全国岁赋的9%。暂行事例捐额数字更大,嘉庆中达到8000万两。清后期,捐纳收入有时年达8900多万两,少的时期为1000多万两。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一般为10%以上,最高年达48%,大大缓解了财政危机。由捐纳授官是科举选官的一种补充,为地主、商人跻身官吏队伍开方便之门,扩大皇朝统治的阶级基础。当然,入资授官使官吏冗滥,出资之人刻意追求“肥缺”,上任后唯敛财是务,不顾国计民生,导致贪污成风,吏治腐败。 ☚ 清代商人与商税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