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忌辰礼
清代皇帝、皇后死亡的日子举行的祭奠仪式。《清史稿·礼志十二》: “忌辰: 顺治十年 (公元1653年) 定盛京、兴京3陵忌辰,遣守陵官行礼,献酒果,不读祝,不奠帛。十二年,改定忌辰遣官,礼部具题请旨。康熙三年 (公元1664年)复定三陵忌辰在隆恩殿神牌前揭幔致祭。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帝以圣祖丧满哀慕无穷,思依3年内祭礼举行,下礼臣议。寻议上,依周年祭祀例,遣在京或陵寝王公大臣1人承祭,在京王公百官遣3之1陪祭。著为令。十三年。高宗嗣服,议定圣祖忌辰,依陵寝四时大祭,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遣官承祭,陵寝官悉陪祀,罢遣京官往。嗣后列圣、列后忌辰,永如例行。定制: 帝、后忌辰,内外俱素服,停宴会,辍音乐,不理刑名,帝诣奉先殿上香行礼。如祀南郊,帝阅祝版,遇忌辰,御龙袍、龙褂、掛数珠,执事官蟒服、补褂、挂数珠。阅北郊、庙社暨各中祀祝版,则俱御龙褂、掛数珠,执事官咸补服、掛数珠。大祀斋期内,御常服、掛数珠,陪祀执事官亦如之。凡祭日遇忌辰,行礼时祭服作乐,礼毕仍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