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代地方戏兴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代地方戏兴起

清代地方戏兴起

明代和清代初期,是传奇称盛的时期。清乾隆以后,以昆腔、弋腔为主的传奇日衰,各种地方戏却发展起来,称盛于戏曲舞台。
清代地方戏,从康熙末年到乾隆中叶开始纷纷出现,品种繁多如雨后春笋。影响较大的有梆子腔、襄阳调、二黄调、楚腔、罗罗腔、弦索腔、柳子腔等,它们同昆、弋诸腔共同流行于戏曲舞台。从乾隆末年到道光末年,地方戏势力越来越大,出现 “花部”诸腔同 “雅部” 昆弋腔争胜的局面,这是清代地方戏的繁荣期。在 “花雅之争” 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梆子腔和皮簧腔。经过激烈角逐,花部占胜了雅部,在戏曲舞台上站住了脚。虽然统治者一再提倡雅部,排挤花部,但仍未能挽回雅部衰败势头。最后,雅部只落得依附于花部而存在了。到清代末叶,戏曲舞台上所能听到的腔调几乎全都是梆子、皮簧了(这里的皮簧指的是京戏)。
地方戏的剧目在早期全是一些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小戏,如《打面缸》、《借靴》等,形式简单,文词粗俗。后来,地方戏受昆、弋等传奇大戏的影响,也开始移植历史故事,编演大部头戏了。当时的剧作有表现宋代梁山好汉故事的《神州擂》、《庆顶珠》; 表现隋末瓦岗寨起义军斗争内容的《打登州》 ; 表现元末徐州市民暴动内容的《串龙珠》; 写薛刚反唐故事的《铁丘坟》; 写杨家将故事的 《两狼山》; 写三国故事的 《祭风台》等。除历史题材剧目外,又有如《清风亭》、《赛琵琶》、《四进士》、《铁弓缘》、《玉堂春》、《梵王宫》等反映多方面社会生活的戏。地方戏作品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情感,文词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所以倍受人民喜爱。在音乐结构上,以梆子腔,皮簧为代表的地方戏创造了一种板腔体的形式,突破了曲牌体的限制,更趋于自由化。清代地方戏开创了中国戏曲一片全新的局面,给古老的中国戏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 戏曲作品集《缀白裘》   雅部和花部 ☛
000010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