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态城市)
淮南市位于华东腹地,是安徽省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淮南是座年轻城市,1952年建市,截至2009年,区域面积2596.4平方千米,人 口242.5万。
淮南市具有以下特点:
❶淮南大地蕴藏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淮南煤田是中国黄河以南,特别是中国东南地区资源条件最好的煤田,也是规模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约占安徽省的71%,华东地区的32%。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高发热、富油等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煤和煤化工原料。2009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8000余万吨。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1亿吨左右。是全国13个亿吨煤炭基地之一。
但是淮南煤矿开采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社会和环境的问题。如何在破解资源枯竭困局的同时综合治理煤矿开采带来的遗留问题,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淮南市面临的巨大考验。为解决这一难题,淮南市提出构建 “两型城市”,把创新作为核心要素,实现城市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进煤炭高效率开采及瓦斯利用先进生产力建设。淮南市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西煤化所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校联合,先后在淮南煤气化、煤基合成油催化等新型煤化工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此外,还将煤电伴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现有低热值煤发电厂5座、装机规模156万千瓦; 瓦斯发电装机规模4.9万千瓦,瓦斯民用6万户; 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43条,年利用粉煤灰、煤矸石390万吨等。将煤炭在传统作用外加以延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淮南市采煤塌陷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6.8%,受损居民约3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7%,如何综合治理采矿塌陷区是淮南市政府面临的重要民生课题。淮南市经过协调,初步形成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规划、用地、资金、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塌陷区居民生活保障五大机制,并安排6000万元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同时,拨划改造用地10251.3亩,对企业棚户区改造工程免征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墙改基金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淮南矿业集团已完成550万平方米企业棚户区改造,占同期淮南市商品房1098万平方米的50%,在增加保障房供应量外,对平抑当地房价也有所成效。同时,淮南市创新 “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放式治理” 思路,采取市场运作、投资代建等方式建设一批成片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新型社区,搬迁居民24863户、82830人,设置安置房649.2万平方米。在2013年将全面实行 “先搬后采”,创建生态修复同资源枯竭矿区土地盘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三产相结合的模式,变采煤塌陷区为开发区、生态区。淮南还将实施千亿文化旅游振兴工程,在 “十二五” 规划中谋划旅游项目93个、总投资708. 1亿元,打造能源城中的旅游城、旅游城中的能源城。打造合肥经济圈的双核城市、淮河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完成由 “单一煤城” 向立体能源城、现代产业城、历史文化城、优秀旅游城、生态宜居城 “五城一体” 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