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silt arrester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横筑于沟道,用以拦泥淤地的单坝或坝系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沟底下切、沟壁扩张及沟谷的重力侵蚀;调节径流,合理利用水沙资源,减轻下游水库淤积;拦泥淤成坝地,变荒沟为良田,发展农业生产。 坝系规划 在一条流域中,要实现沟壑川台化,需要建数座或几十座坝,形成一个坝系。坝系规划必须在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基础上进行,应对干支沟、上下游统一规划,根据沟道大小,比降陡缓,淤地条件及各坝的使用性质,确定打坝数量和建坝顺序。一般要求坝系内,以中小型为基础,以大型主坝为骨干,防洪、灌溉、拦泥淤地和生产的单坝各有侧重,形成大、中、小有机结合,节节拦蓄,分段控制,以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发挥坝系群体的控制作用。建坝顺序根据沟道条件和坡面治理程度而定,在沟道较长,坡面治理较差,径流量大的地区,由上而下修坝,由沟头到沟口,由支沟到干沟逐渐形成坝系;在沟道较短,坡面治理较好,径流量泥沙量不太大的地区,由下而上修坝,下游淤成坝后,再逐渐向上游推进。形成坝系。坝址宜选建在库区开阔,沟底比较平缓,口小肚大的地方,具备布设溢洪道和放水涵管的有利地形;要求地质条件稳定,无地下水渗流;库区淹没损失小;能够就近取材,便于运输与施工。 工程结构 大、中型淤地坝通常由坝体、溢洪道、放水涵管三部分组成;小型淤地坝可由坝体和溢洪道两部分组成。❶坝体。多为均质土坝,亦有土石混合坝、塑性心墙坝和砌石坝。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简单、投资少效益高的原则进行选择。土料充足,缺乏水源时,可选用碾压土坝;土料粘粒含量小于20%,有水源保证时,可选用水力冲填坝;土料缺乏,石料充足时,可选用砌石坝或土石混合坝。淤地坝的坝高,由拦泥坝高、滞洪坝高和安全超高三部分组成。坝顶宽度应根据坝高和交通要求确定。无交通要求的土坝顶宽,当坝高小于10米时取2米,坝高10~20米时取2~3米,坝高20~30米时取3~4米。当坝顶有交通要求时,一般双车道顶宽取7米,单车道顶宽取5米。坝坡的陡缓是决定坝体稳定的主要条件之一,应根据坝高、土料和施工方法等确定。通常碾压土坝迎水坡1:1.5~1:2.5,背水坡1:1~1:1.5。 ❷溢洪道。多采用开敞式,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可采用陡坡、多级跌水等形式,也可利用天然石坎使洪水自由跌落。宜选建在山坡平缓、开挖量少、排洪畅通、土层坚实耐冲的岸坡上。根据水文资料计算溢洪流量,选定溢洪道形式,确定溢洪道断面。 ❸放水涵管。多为无压涵洞和分级卧管,少数也有采用压力管道、竖井等。 施工方法 筑坝材料不同,施工方法也不相同。土坝施工有碾压法和水坠法两种。碾压法是将土料分层填筑、分层碾压的方法修建土坝;水坠法是在水源充足的地方采用,先在筑坝处修筑围埂,再用水枪将土冲刷成高浓度泥浆注入围埂里,由自重脱水固结而成土坝。砌石坝的施工,首先是要建在石质或砂砾石基础上,将表面的覆盖物和破碎风化岩石清除干净。为增加坝体稳定,基础应挖成微向上游倾斜的齿状。干砌石坝的修建,所用石料要平整坚硬,级配要符合要求(大于30千克的石块不小于60%,10~30千克的石块不大于30%,3~10千克的石块不大于5%,小于3千克的石块不小于5%)。坝体要逐层砌筑,石块之间卡紧咬实,不能有松动的石块,层间竖缝互相错开。坝坡和封顶部位用大的坚硬块石,坝坡块石要互压1/2以上,以提高抗冲能力。浆砌石坝修筑,宜先将基础人工凿毛,使坝身与基础紧密结合,砌筑前将石料表面洗刷干净。每层砌石中,先砌角石,再砌镶面石,最后砌坝心。迎水面镶面用50号水泥砂浆砌筑,背水面面石用25号混合砂浆砌筑,填腹石用10号白灰砂浆砌筑,表面勾缝宜用75号水泥砂浆。水泥浆砌石体要进行养护。需要回填的砌石建筑物,灰浆未干时不能回填、震动,更不能过水。 淤地坝管理 根据淤地坝和坝地的特点,在工程管理、养护及坝地耕作利用上,宜注意以下各点: ❶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经常检查,及时维修养护; ❷汛前备足防洪护坝物资器材,要制订防御特大洪水的具体措施; ❸淤积或堵塞的溢洪道,汛前要进行清除; ❹淤地坝背水坡宜密植浅根性多年生草类或灌木,坝坡禁止放牧,坝体不许取土、取石; ❺淤地坝淤积后及时加高坝体,使淤地面积逐步扩大,当坝高达到最终坝高时,建永久性溢洪道; ❻坝地比较阴湿,容易板结,透气性不良,地温低,微生物活动差,可针对这些特点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 ❼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坝地盐渍化。 淤地坝silttrap dam,silt retaining dam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横筑于沟谷中用以拦泥淤地的坝工建筑物。主要作用是滞洪、拦泥、淤地、稳定河床,合理利用水沙资源,变荒沟为良田。这是小流域沟道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一般大中型工程由坝体、泄水洞和溢洪道3部分组成;小型工程由坝体、溢洪道或泄水洞两部分组成。坝体主要为黄土均质坝,也有少量土石混合坝、塑性心墙坝和砌石拱坝。 淤地坝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之一。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横筑于沟道的、用以拦泥淤地的坝工建筑物。主要作用是滞洪、拦泥、淤成坝地,以增加农田面积。 淤地坝横筑于沟道,用以拦截泥沙淤地的坝工建筑物。淤地坝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项重要的治沟工程措施。主要目的在于滞洪、拦泥、淤地,建设农田,发展农业生产。黄河流域淤地坝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至今陕西、山西等地仍有几百年前的坝地。20世纪后半叶,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蔚然成风。70年代水墜法筑坝技术普遍推广后,淤地坝发展更为迅速。到90年代黄土高原共建成淤地坝约14万座,淤地300余万亩。淤地坝多建在毛沟内,坝高一般5米~50米,单坝淤地一二亩到几百亩,多的可达千亩以上。根据集流面积、库容大小及沟道水文等条件确定工程的相关技术指标。集流面积大的淤地坝,由坝体、泄水洞、溢洪道3部分组成,集流面积小的中小型淤地坝,则由坝体、溢洪道或泄水洞两部分组成。淤地坝坝型多为黄土均质坝。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沟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可防沟床下切、沟岸扩宽、沟谷重力下切,能调节沟道径流,合理利用水沙资源,变荒沟为良田,减轻下游河道、水库淤积。 
淤地坝三大件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