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淞沪停战协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淞沪停战协定 也称《上海停战协定》。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为打开中国东南大门,挑起了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高潮的推动下,英勇抗击日寇。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破坏上海抗战。英、美、法等帝国主义为维护它们在上海和长江流域的权益,摄合日蒋谈判。5月5日,中国外交次长郭泰祺与日本陆军中将植田谦吉等,在上海签订了停战协定。共五条。规定自签字之日起双方停战;划上海为非武装区;承认日本军队可以“驻扎”上海,中国军队却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守设防;还许诺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协定遭致全国人民的反对。 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停战协定Songhu tingzhan xieding亦称《上海停战协定》。1932年5月5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与日本在上海签订。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但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于3月3日宣布停战。3月1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英国领事馆进行谈判。5月5日,南京政府代表郭泰祺与日本特命全权公使重光葵分别代表中日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双方自签字之日起停战;取缔一切抗日活动,第十九路军撤防,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而日本却可驻兵上海。《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使上海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基地。 ☚ “一·二八”事变 珍珠桥事件 ☛ 淞沪停战协定亦称《上海停战协定》。1935年5月5日,由中国外交次长郭泰祺同日本特命全权公使重日葵在上海签定。协定正文五条,附件三件。根据协定:中日双方停战;上海至苏州、昆山地区,中国不得驻兵,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日军可在上述地区驻扎若干军队。除正式协定外,还有三项谅解:(1)中国取缔抗日;(2)中国十九路军换防;(3)浦东及苏州河南岸中国不得驻兵。 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停战协定参见 “上海停战协定”。 ☚ 淞沪会战 深县惨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