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淋巴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淋巴结lín bā jié

由网状结缔组织构成的豆状体,分布在淋巴管的径路中。1939年Teh-Ching Leo,Cousland's English-Chinese Medical Lexicon:“lymph node,淋巴结。”

淋巴结lymph node

成群散于淋巴回流通路上的次级淋巴器官。其大小不等,形状不一。通常呈豆形,其凹陷处称为门部,是血管、神经和输出淋巴管进出的通道,输入淋巴管则从淋巴结表面不同部位进入(图1)。


图 1 淋巴结结构及其血液、淋巴通路示意图


1. 胸腺依赖区; 2. 生发中心; 3. 被膜下窦; 4. 皮窦;5. 小梁; 6. 皮质毛细血管网; 7. 被膜;8. 输入淋巴管;9. 小结毛细血管网; 10.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11. 髓质毛细血管网; 12. 髓窦; 13. 髓索;14. 输出淋巴管;15. 小动脉; 16. 小静脉


组织结构 被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伴随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小梁及其分支交织成粗大网架,实质充填于网眼中,可分为皮质与髓质(图2)。


图 2 淋巴结通过门部纵切面


1. 被膜; 2.输入淋巴管; 3. 小梁; 4. 皮质淋巴窦; 5淋巴小结; 6. 副皮质区; 7. 皮质; 8. 髓窦; 9. 髓索10. 髓质; 11. 门部; 12. 血管; 13. 输出淋巴管


皮质 由分布于淋巴结外周部分的淋巴小结、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组成。❶淋巴小结。非固定结构,其大小和数量与抗原刺激有关。暗区内淋巴细胞大而幼稚,胞质嗜碱性较强,系B细胞识别抗原后转化而成。在其不断地分裂分化,并逐步转移至明区时,成为胞质嗜碱性较弱的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再经若干次分裂,则分化为帽部的小淋巴细胞,它们是浆细胞的前身、信使淋巴细胞以及B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前身可迁移至髓索,或通过淋巴回流和血液循环迁移至其他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和结缔组织中,再转变为具有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信使淋巴细胞通过同样途径进入其他淋巴器官,继续分裂分化形成新的淋巴小结,以产生更多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淋巴细胞; B记忆细胞则处于休止状态,不断地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生发中心的其他类型细胞在上述B细胞分裂分化的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如树突细胞能聚集抗原物质,巨噬细胞除分泌白细胞介素Ⅰ,以促使T细胞转化和分化外,还能吞噬部分新形成的淋巴细胞,意义不明; T细胞则能分泌B细胞生长因子和B细胞分化因子,缺乏此二者,转化后的B细胞既不能进行分裂,也不能分化成为浆细胞。淋巴小结在失去抗原刺激后将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体积逐渐变小,以至完全消失。
❷副皮质区。系淋巴小结之间以及靠近髓质的弥散性淋巴组织,为胸腺依赖区,主要由T细胞组成。在相应的抗原刺激下,可迅速分裂分化形成大量特异性T效应细胞和一些T记忆细胞,前者随淋巴回流进入血液循环到达抗原所在部位将其原地消灭,并与其直接接触,发挥其清除与排斥抗原的作用,后者则不断参加淋巴细胞重循环,起监视和识别入侵相应抗原的作用。近髓质部分的副皮质区富含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内皮细胞呈立方形,基膜不完整,血液内淋巴细胞可从内皮细胞间隙或直接穿越内皮细胞进入副皮质区,并由此转移至淋巴结其他部位,因此是淋巴细胞从血液循环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❸皮质淋巴窦。位于被膜下、小梁旁和副皮质区内,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淋巴窦。窦壁衬有扁平的内皮细胞,窦内有许多以细长突起彼此相连的网状细胞支撑。还有若干巨噬细胞附着于网状细胞或游离于其网眼中。
髓质 由位于淋巴结中央部位的髓索和髓质淋巴窦组成。❶髓索,为条索状淋巴组织,相互交织成网,主要含B细胞,还有许多巨噬细胞和数量变化很大的浆细胞;
❷髓质淋巴窦,穿行于髓索间,结构与皮质淋巴窦相同。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返回淋巴结,或转移至其他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中,并可再次进入血液,再次返回或转移,如此不断重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主要为长寿的T记忆细胞,少数为B记忆细胞。其意义在于淋巴细胞得以在身体各处不断巡行,有利于发现和识别抗原。
猪淋巴结的结构特点 输入淋巴管从一处或多处进入淋巴结,在进口处常有类似门部的不明显凹陷。输出淋巴管较多,从淋巴结表面不同部位穿出被膜、血管和神经或与其伴行,或单独进出淋巴结。淋巴小结和弥散性淋巴组织位于淋巴结中央,而相当于其他动物淋巴结髓质的结构则分布于外周,常称为周围组织。在成年猪,淋巴小结大多沿小梁分布,少数位于淋巴结外周,其帽和明区朝向小梁旁淋巴窦或被膜下淋巴窦。周围组织中“髓索”不明显,淋巴窦数量少而狭小:淋巴细胞也不甚密集。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后,穿过周围组织直达中央区域,并与该处淋巴窦相通,后者接连小梁旁淋巴窦与被膜下淋巴窦,最后汇集于输出淋巴窦,故其淋巴流向,仍与其他动物相一致。
功能
滤过淋巴 从皮肤或粘膜进入结缔组织的细菌、异物等抗原物质经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并随其回流至淋巴结时,淋巴窦内巨噬细胞可及时将其吞噬和处理,故经淋巴结滤过后的淋巴中,通常细菌和异物已基本被清除而含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和抗体,但在淋巴结不能完成此功能时,则成为病原的繁殖场所,并为其进一步扩大感染提供有利条件。
进行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加工处理的抗原物质被识别而引起体液免疫时,淋巴结内B细胞发生母细胞化,通过迅速分裂分化,淋巴小结体积增大,数量增多,随后髓索增粗、浆细胞增多,产生抗体的能力增强。如引起细胞免疫时,T细胞同样发生母细胞化,通过迅速分裂分化,副皮质区范围扩大,产生大量特异性T效应细胞。

淋巴结lymphoid node

动物体淋巴回流通路中的豆形或卵圆形淋巴器官。除少数水禽有少量分布外,仅见于哺乳动物。外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淋巴液可从数条输入淋巴管从四周穿过被膜而入,经实质内的淋巴窦在门部汇集成输出淋巴管。结缔组织被膜伸入实质构成小梁,并与从门部伸入的结缔组织相汇合,起支撑作用。实质可分为外周的皮质部和中央的髓质部。皮质含淋巴小结、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髓质含髓索和髓质淋巴窦。淋巴小结主要有B淋巴细胞,副皮质区主要有T淋巴细胞,髓素中有B和T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皮质淋巴窦及髓质淋巴窦是由网状组织支撑的淋巴流动通道。为机体免疫防御的重要器官之一,能清除淋巴液中的病原体和异物,并进行免疫应答反应。

淋巴结结构

1. 髓窦 2. 髓索 3. 小梁 4. 被膜 5.输入淋巴管 6. 被膜下窦 7. 淋巴小结 8. 输出淋巴管

淋巴结

淋巴管向心行程中的必经器官,直径2~20 mm,质软,色灰红。其隆凸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进入,而凹陷则称淋巴结门,有1~2条输出淋巴管及血管、神经出入。

淋巴结

淋巴结linbajie

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的腺样结构。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存在于淋巴管经过的地方。人体的淋巴结大多集中于颈部、肠系膜、腋窝、腹股沟和肺门等处。淋巴结的突面有许多输入淋巴管通入,凹面连有输出淋巴管和血管、神经。淋巴结内部由淋巴组织和淋巴窦组成,又可分为皮质和髓质。在皮质和髓质内的淋巴窦有贮存和运输淋巴液的功能。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抗体以及滤过淋巴。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内成熟后,被淋巴液带入血液循环,保持机体有一定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水平。当身体局部有细菌感染或肿瘤细胞转移时,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常发炎肿大。

☚ 淋巴管   淋巴循环 ☛
淋巴结

淋巴结linbajie

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组织团。呈圆形或椭圆形状,大小不一,大的像黄豆,小的似芝麻,常群集于人体凹陷隐蔽部位,如腋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淋巴结的凸面有许多输入淋巴管进入,凹面除有输出淋巴管道输出外,还有血管和神经出入。淋巴结内有贮存和运输淋巴液的腔隙,称淋巴窦。淋巴结不仅能制造淋巴细胞和专门对付细菌和病毒的抗体,还能过滤淋巴液,扣留和清除淋巴液中的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起保护人体的作用。在正常人体中,淋巴结一般是触摸不到的,如有大量细菌、病毒侵入淋巴结,或肿瘤细胞向淋巴结转移时,淋巴结可肿大或疼痛,根据肿大淋巴结的位置,能诊断病变所在的部位。如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骨下方,肿大时表示口腔、鼻腔或面部有病变;腋窝淋巴结位于腋窝深处,肿大时表示上肢或乳房有病变;腹股沟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部,肿大时表示下肢或外阴部有病变。

☚ 淋巴   脾脏 ☛

淋巴结lymph node

系机体的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淋巴结是由结缔组织的被膜包围着一团淋巴组织所形成。呈卵圆形或豆形,直径约1~25mm,一面凹成门,有血管神经由此出入,并有输出管由门而出。淋巴管通向淋巴干的途中,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淋巴结。输入管的数目较输出管为多,由淋巴结凸面穿入。在被膜的深面由实质构成,实质又由皮质和髓质组成。淋巴结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并对淋巴有过滤功能,对机体防御和免疫作用十分重要。在机体某些特殊区域,如支气管或气管旁、大血管分叉处、肢体与躯干关节窝处等常集聚成组,每组多少不等。当所输入淋巴管区域发生感染或恶性肿瘤时,则该处淋巴结可发生肿大或为瘤转移,检查此处淋巴结对诊断有意义,同时行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时必须将所及各淋巴结全部摘除。

淋巴结

过滤淋巴的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呈圆形或椭圆形,一侧隆起与较多的淋巴输入管相连;另一侧凹陷处称淋巴结门,有神经及血管进出,并与输出管相连。多位于颈部、肺门、腋窝、肠系膜和腹股沟等处。主要功能为滤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淋巴结

淋巴结

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和淋巴窦组成,呈豆形或卵圆形,通常成群分布于淋巴回流的通路上,如颈、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肠系膜、盆腔及肺门等处,全身约有300~600个。淋巴结有几条输入淋巴管通入淋巴窦,淋巴窦再汇成1~2条输出淋巴管,由淋巴结的门导出。淋巴结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位于被膜下方,厚薄变化很大,一般可以分为皮质淋巴窦、皮质浅层、淋巴小结和副皮质区等;髓质位于淋巴结的中央,由髓索及髓淋巴窦组成。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和参与免疫反应。淋巴液从输入淋巴管流入淋巴窦之后,其流速减慢,这时淋巴窦内的巨噬细胞便通过吞噬作用将某些抗原、细菌和病毒等清除掉。具有免疫力的淋巴结,其清除率可达99%左右。淋巴结在抗原的不断刺激下可以明显增大,这为淋巴结参与免疫反应提供了物质基础。

☚ 淋巴液的回流   扁桃体 ☛

淋巴结lymph node

是人体内的重要防卫器官。位于淋巴循环的通道上,呈豆状,一侧略凹陷,称淋巴结门,是血管和输出淋巴管出入的门户。淋巴结的外表有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并伸入实质内形成小梁,小梁互相交织成网,构成淋巴结的支架。被膜中有多条输入淋巴管,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是产生淋巴细胞的部位;皮质和髓质中的淋巴窦互相沟通,是淋巴液流经的通道。淋巴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和参加免疫过程。

淋巴结

淋巴结

淋巴结是质软,灰红色的扁圆小体,长1~25mm,分布于淋巴管的行程中,淋巴流经淋巴管和淋巴结最后汇入静脉,淋巴结常是集聚成群,全身命名的淋巴结约有50多群。多数在头、颈、躯干和肢体根部、肢体屈侧的一些窝内,以及胸、腹腔器官和大血管的周围,其中在肠系膜及肺门处较多。淋巴结常依其所在部位及周围血管的名称而得名。淋巴结有一凹陷处,称为门,有血管出入。淋巴结有输入管3~4条分散进入,另有1~3条(多为1条)输出管从淋巴结门穿出。除淋巴结外,其他淋巴器官只有输出管而无输入管。
淋巴结是产生淋巴细胞和淋巴过滤的器官,参与身体的免疫机制。(见“淋巴管”条图2,“淋巴导管”条图2)。

☚ 淋巴导管   头颈部淋巴结群 ☛

淋巴结

淋巴结

淋巴结是以淋巴组织和淋巴窦为主组成的器官,人约有400个,呈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直径约1~25mm,多成群分布于肠系膜、肺门、腹股沟和腋窝等处。淋巴结位于淋巴管回流的中途,有几条输入淋巴管通入结内的淋巴窦,淋巴窦再汇成1~2条输出淋巴管,由淋巴结的门导出。淋巴结的实质由淋巴组织和淋巴窦组成(图1),分皮质和髓质。不同部位和不同免疫状态下,淋巴结的淋巴组织有很大的差别。淋巴结的功能是滤过淋巴和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图1 淋巴结的结构(光镜)

1.被膜 2.淋巴小结 3.输入淋巴管 4.副皮质区 5.髓索 6.小梁 7.髓索 8.被膜下淋巴窦 9.输出淋巴管 10.门 11.血管


淋巴结的结构 淋巴结表面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被膜,有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过被膜进入结内。淋巴结的一侧凹陷,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输出淋巴管、血管和神经经此出入,称为门。被膜及门的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相互连接的粗网状支架,称为小梁。小梁间又有网状组织(参见“网状组织”条)形成微细的支架。淋巴结的实质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在淋巴结的周边,髓质在淋巴结的内部。皮质和髓质都由淋巴组织和淋巴窦组成。
皮质 位于被膜内侧,厚度不等,包围内部的髓质,主要由淋巴组织和淋巴窦组成。皮质的淋巴组织可分浅层皮质和深层皮质两部分。
(1)浅层皮质: 为紧靠被膜下淋巴窦的淋巴组织,主要含B细胞,可分为淋巴小结和小结外区两部分。淋巴小结为密集成团的淋巴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初级淋巴小结较小,境界不清,中央含有一群新转化的大淋巴细胞。次级淋巴小结较大,多有明显的生发中心,常能区分出暗区、明区和帽(参见“淋巴组织”条)。帽靠近被膜下淋巴窦,含许多密集的小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并增大,产生大量B记忆细胞和一些浆细胞。抗原被清除后,淋巴小结缩小或消失。小结外区位于小结之间,是邻近窦腔的弥散淋巴组织,淋巴细胞较疏松。以荧光标记抗原注入皮下,可见抗原进入被膜下窦后最先进入小结外区的窦侧,可诱发生成新的淋巴小结。
(2)深层皮质单位:又称副皮质区。每个单位为半球形,平的一侧对着一条输入淋巴管,位于一群淋巴小结的内侧(图2)。另一侧凸向髓质。如二条输入淋巴管的入口靠近,则其下的二个单位可融合为一个较大的复合体。深层皮质单位的数目与淋巴结的大小和输入淋巴管的数目成正比。每个单位可分中央区和周围区。中央区由密集的小淋巴细胞构成,含T细胞,为胸腺依赖区。新生鼠去胸腺后此区T细胞很少。受抗原刺激引起细胞免疫应答时,此区变大,淋巴细胞增多,有丝分裂象增多,交错突细胞增多,以致形成T小结,可产生大量T记忆细胞和T效应细胞。周围区为一薄层较疏松的淋巴组织,含有T和B细胞,位于中央区与髓质之间。由于中央区含网状纤维少而周围区明显增多,故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周围区含许多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一些小的淋巴窦(图2)。淋巴结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起于浅层小结外区,穿越深层皮质中央区到达周围区,直径约40μm,内皮呈立方形,可见淋巴细胞穿过内皮。血管周围有较多的巨噬细胞。血流经此处时约有1/10的淋巴细胞进入此区,也有少量的淋巴细胞由淋巴组织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进入血流。周围区的淋巴窦始于盲端,较髓窦小,腔内不含网状细胞,而有由淋巴组织穿越血管内皮进入的许多中、小淋巴细胞。故周围区淋巴细胞的迁移较快。

图2 深层皮质单位立体结构模式图

1.被膜下淋巴窦 2.深层皮质中央区 3.被膜 4.输入淋巴管 5.小结外区 6.帽 7.明区 8.深层皮质周围区 9.小淋巴窦 10.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11.髓质淋巴窦 12.髓索 13.暗区


(3)淋巴窦: 位于被膜内面和小梁之间,是宽而扁的窦腔(图1)。窦腔面有内皮细胞,相互以嵌合或重叠的方式连接。在淋巴组织侧,内皮外有薄层网状纤维,再外有网状细胞层,由扁平的网状细胞及其扁平的突起构成,故窦壁由上述三层组成。窦腔内有少量网状细胞支撑,还有许多巨噬细胞附着于网状细胞或内皮细胞的表面(图3)。淋巴流过淋巴窦时,巨噬细胞能随时吞噬和处理其中含有的抗原,并将抗原转到附近的淋巴组织,供淋巴细胞识别和发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图3 淋巴窦结构(光镜)模式图

1.输入淋巴管 2.瓣膜 3.被膜 4.内皮 5.淋巴窦 6.淋巴细胞 7.成纤维网状细胞 8.巨噬细胞


髓质 位于淋巴结中央和门附近,由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也称淋巴索,为由弥散淋巴组织形成不规则的索,并彼此相连。髓索间为淋巴窦。髓索内含许多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小血管。于发生体液免疫应答时,浆细胞大量增多,是淋巴结产生抗体的部位。淋巴窦的结构与皮质淋巴窦相同,但常含较多的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
淋巴结的血管和神经 小动脉由门进入淋巴结,分支分布于淋巴组织内,呈放射状由髓质走向皮质,分成毛细血管网供应淋巴小结、深层皮质中央区和髓索。皮质的毛细血管在浅层小结外区汇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主要位于深层皮质周围区。进入髓索后变为扁平内皮的小静脉经门出淋巴结。受抗原刺激时血管扩张,供血量可增加近十倍。已知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伴血管进入,在血管周围形成神经丛。小梁和髓索内见少许与血管无关的神经纤维,其意义不明。
淋巴结的淋巴通路 数条输入淋巴管通入皮质淋巴窦。由于深层皮质单位的阻挡,淋巴液需从深层皮质单位之间的淋巴窦流入髓质淋巴窦,或经过门周围的被膜下淋巴窦流入髓质淋巴窦。正常人胸导管淋巴的流量每小时约100ml,故经淋巴结滤过的淋巴量不多。经输出淋巴管流出的淋巴液中抗原物质99%以上被清除,而淋巴细胞和抗体则大量增多。
☚ 腔上囊   血淋巴结与血结 ☛

淋巴结

lymph nod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