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砚
历代对用淄川、博山一带所蕴不同石料刻制成砚的统称。北宋时就因淄石产地、石质、色泽、纹理的不同而有韫玉、金星、青金、墨玉等名称,对其褒贬颇不一致。苏轼认为“淄石号韫玉,发墨而损毫”。米芾则说“淄石理滑,在建州之次”。陆游《蛮溪砚铭》则云“龙尾之群,淄韫玉之伯仲也”。唐彦猷《砚录》则谓“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色绀青者歙石之右”。明代余怀《砚林》则有“宋熙宁中尚淄石砚,神宗亲择其尤佳者赐司马温公。”清代盛百二所著《淄砚录》看法较全面:“大约淄石之等次不一,昔人得其一二而品第之,恐偏而无当也。”经近数十年来当地爱砚人士多方采集,发掘到一批过去著录中未提及的砚材,如淄河上游虞王山一带有龙门、桃花泉两个采石区,称为“山坑”,石色有紫、红、黄、青、翠、绿、棕等,其中龙门采区的重紫、荷叶绿,桃花泉采区的莴苣绿、天青、玫瑰紫诸品,色泽妍丽晶莹,石质温润细腻,纹理隐约沉浸,发墨护毫,蓄墨不涸。另有博山郑家峪、姚家峪一带的“水坑”子石,有紫云、沉绿、天青、柑黄诸色,品质都属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