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涪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涪翁黄庭坚,北宋分宁人。见“山谷道人”条。 涪翁fú wēng(号)见鲁直。 涪翁 涪翁见“黄庭坚”条 ☚ 渐僧 涵虚子 ☛ 陆龟蒙?—约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涪翁、甫里先生、江湖散人、江上丈人。姑苏(今江苏苏州市)人。唐代文学家。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早年应进士举不第。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以高士征召,不就。后召拜左拾遗,诏书下,病卒。著有《甫里集》、《笠泽丛书》。《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四卷,《全唐文》存其文二卷。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山谷道人、涪翁、涪叟、八桂老人、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江西诗派”领袖。与陈师道并称“黄陈”。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初为叶县尉。熙宁初任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知太和县。哲宗元祐初,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实录》成,迁起居舍人。绍圣元年,新党执政,以修《神宗实录》不实,贬涪州别驾,再贬宜州、永州而卒。私谥文节先生。著有《山谷集》七十卷。 涪翁(一)东汉郭玉别号。《后汉书·郭玉传》:“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二) 宋黄庭坚别号。《宋史·黄庭坚传》:“黄庭坚谪黔戎时,自号涪翁。”又号涪皤。 涪翁 涪翁宋·黄庭坚的别号。《爱日斋丛钞》卷二引《复斋漫录》:“山谷谪涪州别驾,因自号涪翁。” ☚ 金华仙伯 龙眠居士 ☛ 黄庭坚【同义】总目录 黄庭坚涪翁金华仙伯山谷道人 涪翁东汉针灸学家。本是一位民间医生,经常垂钓于涪水附近,被统治阶级蔑视为“乞食人间”,以至连姓名都不传而称涪翁。由于其深入实践,在医学上有一定成就。著有《针经》和《诊脉法》,惜均不传。其弟子程高及再传弟子郭玉,均为当时著名针灸医家。 涪翁后汉时四川人,不知姓名。因在涪水钓鱼,而称之涪翁。常向人乞食。见到有病的人,就给他进针、石治疗。无不立即收效。据说著有《针经脉诊法》传于其弟子程高。其再传弟子为郭玉。 涪翁 涪翁公元1世纪汉医学家。因常在涪水 (今四川省境内)垂竿钓鱼,故称涪翁。姓名里贯不详。西汉末东汉初,涪翁因避战乱隐居于乡间。由于其精通医术,尤善长针灸,经常为广大群众诊病治疗。他诊病不分贵贱,不计报酬,手到病除,深受人民爱戴。为纪念这位名医,后人为他刻碑立像。涪翁的医术传给了弟子程高,程高再传郭玉。郭玉,字通真,广汉雒(今四川境内)人。在东汉和帝时,为太医丞,在当代知名。 ☚ 淳于意 张仲景 ☛ 涪翁fúwēnɡ东汉初期针灸学家。广汉(属四川) 人。《太平御览》记载, 他常钓鱼于涪水, 因而人称涪翁。精于针灸和脉法,治病有良效。著有《针经》和《诊脉法》,均已失传。他的治疗经验传给程高。 涪翁 涪翁涪翁(公元一世纪),汉代针灸学家。隐姓埋名,时常在涪水(今四川境内)垂竿钓鱼,所以称为涪翁,真实的姓氏及里贯已无从查考。西汉末东汉初,因避乱隐迹不仕,流落乡间,遇上民众患病,他就给予治疗。精通脉诊,针灸技术尤其高明,往往手到病除,且不分贫贱,悉心救治,不图报酬,因而备受当地群众的爱戴。后人于其地刻碑立像,表誉人民对他的怀念。涪翁治病救人的事迹远近传扬,程高(四川广汉人)慕名远道前来寻访,拜其为师,涪翁把自己精湛的医术传授给程高,程高再传郭玉。郭玉后来当上汉和帝时候的太医丞,成为一代名医。涪翁的著作有《针经》及《诊脉法》,当时流传,现已佚失。 ☚ 淳于意 郭玉 ☛ 涪翁见 黄庭坚 涪翁东汉初名医。广汉(今属四川)人。姓名不详,因常垂钓于涪水,人称涪翁。擅针灸、脉法。著有《针经》和《诊脉法》,今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