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是来自涎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具有产生粘液的腺泡及恶性鳞状上皮成分。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粘液表皮样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并不少见。此瘤可分为低度恶性与高度恶性两类,临床上低恶性较高恶性更多见,二者比例约为3:1。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多系由涎腺导管发生,在邻近肿瘤的涎腺组织中,往往可见增生的涎腺导管。此外,偶尔在颌骨内见到粘液表皮样癌,可能是由颌骨发育时期陷入的口腔上皮或牙源性囊肿上皮所发生。低恶性粘液表皮样癌,体积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5cm,有被膜但常不完整。切面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常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内盛有粘稠状的粘液。高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完全无被膜,周界不清,常浸润相邻组织,切面肿瘤质地均匀,呈灰白色,囊腔小而少。显微镜下观察: 粘液表皮样癌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或又称基底细胞所构成。这些细胞形成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囊腔。粘液细胞常排列成单层或多层,部分地或完全地衬于囊腔表面。这种粘液细胞分化成熟,与粘液腺细胞相似,细胞体积较大,呈高柱状,胞浆透明,染色浅淡,核位于基底部。有时这些细胞内集聚粘蛋白,体积涨大,以粘蛋白卡红染色,常显示出粘蛋白小滴。当分泌入囊腔内的粘液增多时,囊腔可极度膨胀增大,相互合并,形成更大的囊腔,或者囊腔破裂,粘液溢出聚积于纤维间质中,可引起炎性反应。表皮样细胞也可部分地衬于囊腔表面或形成实质性团块。分化成熟的表皮样细胞与口腔粘膜鳞状上皮相似,偶见有角化。中间细胞或基底细胞,体积较前两类细胞为小,胞浆少,与口腔粘膜基底细胞相似。常呈层状排列,衬于囊腔或腺管样腔壁上,它可转变为上皮样细胞或粘液细胞。有的肿瘤细胞内含有大量糖原,普通染色胞浆呈透明,以粘蛋白卡红染色或脂肪染色均呈阴性。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均将此瘤分为两型: 高分化(低恶性) 粘液表皮样癌,肿瘤中的粘液细胞及表皮样细胞占多数,中间细胞较少。粘液细胞形成单层完好的腺管样或囊样结构,在一些较大的囊样结构中,可见到囊壁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增生,形成乳突状突起,突向囊腔,这些细胞的核较小,无多形性,核分裂罕见。此型瘤一般较小,生长较缓慢,呈小范围的侵犯至邻近组织。低分化(高恶性)粘液表皮样癌,肿瘤中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占多数,粘液细胞很少。瘤细胞多形成实质性团块,偶见有囊腔形成。细胞呈多形性,核染色深,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在瘤细胞的实质性团块中,粘液细胞分散夹杂在表皮样细胞间,分化不成熟,胞浆透明,对粘蛋白卡红染色呈阳性反应。此型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高,局部侵袭性强,常广泛浸润至邻近组织。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较多于女性,多发生于腮腺。依次为腭部、颌下腺、颊、唇、舌下、磨牙后区等处,偶见于下颌骨或上颌骨内。恶性程度低的粘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多与混合瘤相似,如生长缓慢,逐渐长大,无痛,生长在口腔内距表面较近并且有囊肿形成,如腭部扪时质地较软,甚至有浪动感,恶性程度高的粘液表皮样癌,生长较快,肿瘤固定,与深层组织粘连,早期即有疼痛,或溃疡发生。腮腺高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约有15%并发面神经麻痹。低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呈局部浸润性生长,局部应广泛切除,否则易于复发,但不转移。高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局部浸润性生长快,常广泛侵入邻近组织,局部虽广泛切除,仍易复发,并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或甚至向远处转移至骨、肺、脑等处,因此多主张广泛切除,包括颌骨、腭部及颈部清扫。术后还应配合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或免疫疗法。 ☚ 涎腺腺样囊性癌 舌甲状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