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涎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涎瘘salivary fistula

系口腔腺体病之一。由于颌面部外伤或疾病造成涎腺分泌物由创口外流,久之形成瘘道长久不愈,可分为腮腺体瘘和腮腺导管瘘。临床表现:在腮腺区皮肤处有小瘘孔,并有透明清澈液体流出,在进食时分泌量明显增加。治疗:可用电灼瘘管及瘘口,亦可手术治疗。

涎瘘

涎瘘

涎瘘是涎腺或导管通向面部的瘘道,瘘道开口在面部皮肤。由于发育不良形成的先天性涎瘘很少见,而由于外伤、感染或手术造成的涎瘘较为多见。涎瘘主要发生在腮腺或其导管。腺体或导管受损伤后,唾液由伤口外流,影响伤口愈合,上皮细胞沿唾液流出的通道生长,最后覆盖整个通道形成瘘道。如果损伤范围不大,从瘘道流出唾液不多,由于瘘道周围瘢痕挛缩,可能使之闭锁而愈合。化脓性感染或外科手术(颊部、腮腺部或颞下颌关节手术) 都有可能损伤腮腺或导管而发生涎瘘。根据涎瘘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腺体瘘和导管瘘。
腮腺腺体瘘 腮腺区皮肤上有小的点状瘘孔,瘘孔周有瘢痕形成。瘘管的腺端(近心端)通向一个腺小叶的分泌管或较大的分支导管。在瘘口处因有小量唾液流出常表现湿润。进食、咀嚼、嗅到甚至想到进食或其他原因唾液量分泌增加时,从瘘口能见到透明无色的液体流出。由口腔内流出的唾液基本正常。
腮腺导管瘘 导管完全断裂或有一段缺损,全部唾液流向面部,口腔内导管口无唾液流出为完全瘘;导管未完全断离,仍有部分唾液流入口腔,为不完全瘘。由瘘孔能见到透明唾液流出,当并发化脓性感染后可能成为混浊液体。完全瘘的流出唾液量较不完全瘘为多。当唾液分泌增多时,从瘘口能见到大量唾液滴下。唾液激惹局部皮肤,表现发白、糜烂、发红、湿疹。
诊断涎瘘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食或用药物刺激唾液分泌流出量增多。流出液体为唾液,含有淀粉酶。
腺体瘘因分泌的唾液量少,可用电凝固器或硝酸银烧灼瘘道及瘘口,破坏上皮成分,然后在瘘口表面用纱布加压,同时服用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一般在饭前半小时服用,5~7日可以愈合。如果是较大的分支导管与瘘管联系,唾液量分泌较多,应在皮肤表面作梭形切口,切除瘘口及周围瘢痕和一段瘘道。在切断瘘管处作荷包缝合,潜行游离一侧皮肤及皮下组织,缝合伤口,使皮肤缝合线不与瘘道口在同一线上。也可以在皮肤上作两个三角形瓣,将二瓣交叉缝合(对偶三角瓣转移)。加压包扎。内服阿托品限制唾液分泌。导管不完全瘘也可结扎瘘道,转瓣缝合。导管缺损不大的完全瘘,应作导管断端吻合术。平行导管方向切开皮肤,在瘘口周游离瘘道至导管一定的长度能与远段连结。用探针指示远心段导管并将断端分离,然后将瘘口与断端缝合。从口腔导管口插入塑料管维持导管通畅,缝合面部皮肤。完全瘘的近心段,如一些颊瘘,可以将瘘道和导管游离,在嚼肌前缘作一通道通入口腔,将游离的瘘道和导管由此通道进入口腔,缝合瘘口于颊粘膜上,再缝合皮肤伤口。完全瘘的导管缺损过多或远心段导管不通时可作导管再造。在颊粘膜上作一宽约1.5cm的舌形粘膜瓣,基底位于嚼肌前缘部,尖端向后。长度根据需要而定。翻起瓣后,反转缝合成管形,使粘膜在内作为管壁衬里。在嚼肌前缘,瓣的基底部,通过颊肌及颊部脂肪组织作一通道通向面部,将形成的粘膜导管由此通道穿过并将其末端与近心段导管吻合。由口腔插入塑料管至导管内保持通畅。用长方形中厚皮片,反转缝合于直径约5mm的塑料管上,皮片创面向外,通过颊肌及颊部脂肪组织通道。一端与游离的近心段导管吻合,另一端缝合于口腔粘膜,再造导管。导管损伤缺损过长,局部为广泛的瘢痕组织,上述方法有困难时,可以在控制炎症后结扎导管,使腮腺腺泡细胞萎缩失去分泌功能。

☚ 涎石病   涎腺良性肥大 ☛
000174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