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涌泉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湧泉寺 湧泉寺 yǒngquánsì 座落於福建福州城郊鼓山白雲峰麓。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建。以其地有水潭,故稱。五代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重修。乾化五年(公元915年)改稱鼓山白雲峰湧泉院。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復爲寺。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毀於火,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修復。清順治初復修。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仍稱今名。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再加修葺。寺佔地二十五畝,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寳殿、鐘鼓樓、法堂、白雲堂、明月樓、聖箭堂、迴龍閣、藏經殿等。寺存宋代陶塔(亦稱“千佛塔”)兩座,金剛般若鐘一口、鐵樹兩株。寺以藏經、藏版稱。參閱《嘉慶重修一統志·福州府二·寺觀》、民國《福建通志·名勝志·閩縣》。 涌泉寺中国佛教寺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始建于908年,为禅院。1407年改为寺。1542年被毁。1627年重建。寺内天王殿前有1082年烧造的千佛陶塔1对(1972年移至)。塔为陶质,仿木构八角形楼阁式,共9层,高68.3 m,塔壁共贴塑佛像1078尊。有明、清高僧元贤道霈等著述、翻刻7500多册,明清经版1万余方及苦行僧刺血书写佛经675册,为闽广一带著名翻印佛教的场所。 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鼓山山腰。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初名国师馆,乾化三年(915)名涌泉禅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毁于火。明天启七年(1627)重建,清顺治、康熙间几次扩建。现寺门上匾额“涌泉寺”,为康熙皇帝所题。“寺殿雄丽,容僧五百余人”(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抄》)。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两侧辅以藏经阁、钟楼、鼓楼、明月楼、白云堂、香积厨、圣箭堂等,依山偎谷,占地25亩,是鼓山名胜游览区中心。藏经阁珍藏有古版佛经27900多册。其中有康熙、乾隆御赐《藏经》,明清两代本寺高僧元贤、道霈等所著经书,印度和缅甸的贝叶真经,历代高僧书写的血经等。天王殿前有两尊北宋元丰五年(1082)的千佛陶塔。钟楼悬有清康熙间铸造的二吨多重的“金刚般若钟”,上有铭文6372字。香积厨有可供千人食用的大铁锅。圣箭堂前有传为五代闽王王审知和开山祖师神晏手植的两株铁树,虽逾千年而年年开花结实。 ☚ 鼓山风景名胜区 千佛陶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