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消费水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消费水平xiāo fèi shuǐ píngýровень потреблéния

消费水平consumption level

人类物质与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或社会提供给广大消费者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运行的“终点”,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和最终目的。社会所达到的消费水平,体现着这种直接成果的大小和最终目的实现的程度。衡量消费水平一般采用如下指标:
❶价值消费量,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❷实物消费量,如人均拥有粮食量;
❸服务消费量。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

是指社会上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满足的程度。它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质量和数量状况。消费水平从量的方面反映人们的消费状况,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分配关系以及人们消费需要满足的程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人民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978年全省居民消费水平183元,其中,农民为154元,非农业居民427元,工农消费水平之比为2.8:1。1995年,全省居民消费水平达到1752元,其中,农民1294元,非农业居民3884元,工农消费水平之比为3:1。在工农消费水平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工农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

☚ 岗位工资   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 ☛

消费水平Consumption Level

从宏观角度看,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用于生活消费和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从微观角度看,是单个消费者一定时期消费商品和服务的规模与水平,是反映社会消费状况的综合指标,也是一国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消费水平可分为宏观消费水平、微观消费水平、现实消费水平、合理消费水平、理想消费水平、名义消费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等。消费水平可以用消费品的实物量和劳务量来衡量,也可以用获取消费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即价值量来衡量。衡量消费水平的高低,通常是分析人均占有的消费资料数量,包括人均占有价值消费量、实物消费量和劳务消费量的多少;消费质量,即消费结构的变动状况;消费效果,即消费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益。

消费水平

有两种含义:(1) 指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居民消费水平。按支出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项。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项。居民消费又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额,称为“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按农村人口平均计算的农村居民消费额,称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按城镇人口平均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额,称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 泛指其他各种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指标。如各种消费品和消费性服务的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可以是全国性的指标,也可以是地区性、家庭性的指标。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政府的消费政策、个人的消费欲望等多种因素。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消费水平是指居民的消费所达到的能维持的一种状态; 或者说,消费水平是指人们对产品和劳务的使用状况,不同时间、地点之间消费者在产品和劳务使用方面的差异,构成消费水平差异。我国学者通常认为: 所谓消费水平,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就是社会提供给广大消费者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以及质量状况; 从微观角度考察,就是单个消费者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一般来讲,我们通常所指的消费水平,大多是指宏观消费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消费水平问题,除了考察人们物质生活的内容和丰富度外,还应该考察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和丰富度,以及消费者总体全面发展程度。

☚ 消费群体   恩格尔定律 ☛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

❶指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居民消费水平。
❷泛指其他各种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指标。如各种消费品和消费性服务的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政府的消费政策、个人的消费欲望等多种因素。

☚ 消费倾向   消费习惯 ☛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Consumption Level

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是反映社会消费状况的综合指标。一个社会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决定于该社会生产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又受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尹世杰等在《消费经济学原理》 (1992,P. 97) 中指出,消费水平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 (包括劳务) 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 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 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和劳务的数量,而且要求不断提高消费质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水平包括消费质量在内。但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并不等同,消费质量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者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不是用人均国民收入、人均货币收入、人均消费品 (包括劳务) 拥有量可以描述的。例如,消费的自然环境好坏,不是消费水平本身的内容,但从一个侧面反映消费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可分为宏观消费水平和微观消费水平。宏观消费水平是指全体社会居民物质与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微观消费水平是指个人或家庭物质与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消费水平又可分为绝对消费水平和相对消费水平。绝对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 (一般为一年) 社会或家庭物质消费品、劳务消费品总量或货币消费支出总额。相对消费水平则是当期各种消费品及劳务的社会(或家庭) 消费总量(或消费总额) 与上期社会 (或家庭) 各种消费品及劳务的消费总量(或消费总额) 的比率。消费水平还可分为现实消费水平、合理消费水平和理想消费水平; 名义消费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等等。
衡量消费水平的高低,通常是分析与确定人均占有的价值消费量、实物消费量和劳务消费量的多少。价值消费量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消费基金等指标表示。实物消费量常用人均占有粮、乳、肉、禽、蛋、纺织品、耐用消费品、住宅面积等数量指标表示。劳务消费量则常用某一数量的人口拥有的服务设施、劳务消费品数量来表示。冯天才在主编的 《社会消费经济学》 一书中提出,衡量消费水平的标志除了上述三条标准外,还应包括第四条,即闲暇时间量。闲暇时间是由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是通常所说的业余时间。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是人的个性和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才有机会学习科学文化,进行娱乐和休息,满足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因此,闲暇时间多少,也反映出人们的消费水平。
刘方棫在 《消费经济学概论》 (1984。P.173) 中提出,消费水平问题,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观点看,除物质生活的内容与丰度外,还应该考察精神生活的内容与丰度; 从消费内容与效果相统一的观点看,除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内容与丰度外,还应该考察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最终结果——消费者全面发展的程度。因此,对消费水平的考察,不能满足于只从现象上探讨消费者主体对消费品客体的关系——消费品拥有量,还必须从更深的层次,即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和消费与效果的结合上,考察消费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衡量消费水平还应从消费结构的变化上加以衡量,消费结构同消费水平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消费结构的良性变动,抑或是逆性变动,反映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或降低。还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消费获得的健康程度; (2) 通过消费获得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水平及其提高程度; (3)通过消费获得的生活享受的程度。
袁培树等在 《消费经济学批判》 (1988,P. 312) 一书中提出,消费水平是人们的消费状况在质与量两方面的综合反映。消费水平的量的考察,主要解决消费多少,通过消费过程消费者获得了多少的问题; 消费水平的质的分析,则主要解决消费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消费,通过消费过程消费者获得了什么的问题。具体设计衡量消费水平的指标体系,可分为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两大类。袁培树力图摆脱传统的衡量指标,提出了一套消费“投入—产出” 指标,但由于其指标较抽象,难以用现有的、可行的经济指标衡量,使之缺乏可操作性。
最低消费水平是只能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消费水平。在数量上相当于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补偿劳动者本人及其子女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而支付的学习训练费用。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最低消费水平是消费水平的最低界限。在安排国民经济和分配国民收入时,必须保证消费这个最低界限和相应的消费资料的供应。同时,要根据最低消费水平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标准,把前者作为劳动报酬的起点,后者作为各种社会福利救济费用开支和社会保证基金分配的依据。尹世杰等在 《消费经济学原理》 (1992,P. 99) 中认为,最低消费水平,除了一定量的生存资料外,还应有少量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即包括吃、穿、用、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及起码的教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按这些方面的消费量乘以相应的市场价格,即得出最低生活费用。这不仅包括劳动者本人的最低生活费用,还要包括维持他的家庭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费用。刘方棫在 《消费经济学概论》 (1984,P. 182~188) 一书中认为,最低消费水平需考虑以下因素: (1) 消费水平不应低于消费者生理需要; (2) 不应低于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 (3) 不应低于前期,而且应保证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4) 消费水平的低限,最终取决于分配计划中的最低消费率。
合理消费水平是在现有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及在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许可的范围内,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消费水平。尹世杰主编的 《当代消费经济辞典》 (1991,P. 20) 认为,合理消费水平的客观标准有: (1) 能为劳动者提供正常需要的生活资料,其数量逐年增多,范围逐步扩大,质量不断提高; (2) 有比较充足的物质条件,使劳动者能掌握现代化生产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生产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 (3) 社会提供的劳动能为劳动者在劳动时间之外尽量减轻家务劳动,有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从事学习、社交和娱乐活动,有机会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4) 能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促进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确定合理消费水平的要求是: (1) 使物质生活能保证生理上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促进身心健康; (2)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提高消费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应从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节约短缺资源,保护自然资源; (4)要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5) 应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 消费文化   基尼系数 ☛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Consumption Level

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通俗地说,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它是反映社会消费状况的综合指标。居民消费水平是由一国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而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并受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 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 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 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和劳务的数量,而且要求不断提高消费质量。另外,消费水平还可以分为宏观消费水平和微观消费水平、现实消费水平、合理消费水平和理想消费水平、名义消费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等等。
衡量消费水平的高低,通常是分析与确定人均占有的价值消费量、实物消费量和劳务消费量的多少。价值消费量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消费基金等指标表示。实物消费量常用人均占有粮、乳、肉、禽、蛋、纺织品、耐用消费品、住宅面积等数量指标表示。劳务消费量则常用某一数量的人口拥有的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数量和劳务消费品数量来表示。事实上,除上述标准以外,还有一些指标也能反映出消费水平的高低,如闲暇、生活质量 (或消费质量)、健康状况等。按照马克思的定义,闲暇是用于享受和自身发展的时间,是人的个性和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才有机会学习科学文化,进行娱乐和休息,满足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因此,闲暇的多少,反映出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消费质量是广义消费水平的内容之一,消费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水平的高低。健康状况可从人均预期寿命得到反映,人均预期寿命的高低则取决于消费水平的高低和生活质量的好坏,因此,健康状况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消费水平的高低。
消费水平的高低还可以从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上反映出来,消费结构的良性变动,抑或是逆性变动,反映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或降低。如在吃、穿、住、用等各项生活消费支出中,吃的比重 (即恩格尔系数) 下降; 在消费支出形态中,货币性消费比重上升,实物性消费比重下降; 在消费需求层次上,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享受和发展型消费比重上升; 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消费比重上升等,都反映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宏观消费水平
 微观消费水平

☚ 三、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宏观消费水平 ☛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

一定时期内,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衡量消费水平采用的指标有: (1)价值消费量。常用的价值指标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收入”、“人均消费基金”; (2)实物消费量。常用每人平均拥有的物质消费品量来表现,如,每人每年占有的粮食量,乳、肉、蛋、水产品、油脂量,纺织品量、耐用消费品量、住房面积,等等; (3)劳务消费量。它是实物消费量以外的反映消费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劳务消费愈大,就意味着消费水平愈高。此外,消费水平还可以从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上来衡量。例如,生存资料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就意味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否则,就反映消费水平下降。

☚ 消费选择   农村消费水平 ☛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

人们借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满足的程度。按消费主体的不同,有个人消费水平、家庭消费水平、城乡消费水平等。世界各国对衡量消费水平的高低所规定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存在差异。目前,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指标主要有: (1) 满足人体基本需要的指标。包括: 营养 (卡的摄取量/必需量,蛋白质的摄取量/必需量,淀粉糖分/总卡); 居住 (住宅质量,人均居住面积,房费/家什费); 保健 (医疗利用量/人口,传染病死亡率,平均寿命) 等。(2)满足文化生活基本需要的指标。包括: 教育与就业(学生与教师比例,毕业率,就业率); 余暇与娱乐(余暇小时/人、年,报纸发行数/千人,收音机、电视机台数/千人); 社会安全 (事故死亡/百万人,失业,疾病保险受益率,老年年金受益率) 等。一般说来,既可用实物形态和劳务形态来表示,亦可用价值形态来表示。前者有人平每年消费的基本消费品的数量,每百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人平居住面积,每千人拥有的饮食、服务、商业网点数量等等; 后者有城乡居民人平每年消费开支数额,社会消费基金总额等等。除此以外,劳动者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长短,也可用来衡量消费水平的高低。在社会主义社会,应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确定一定时期内最优的社会总消费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消费水平同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等因素按相同方向变化,同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积累率等因素按相反的方向变化。在确定最优社会总消费水平时,要保证原有人口消费水平不降低; 新增人口有同等消费水平; 新增就业人口和原有职工转正定级后提出的新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城乡人民合理提高消费水平的新要求得到实现。

☚ 消费效果   消费支出 ☛

消费水平

standard of consumption;consumption level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consumptive level

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居民在一定时期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社会消费状况的综合指标。消费水平是由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并受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后者不仅包括消费品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按不同标准消费水平分为宏观消费水平和微观消费水平,现实消费水平、合理消费水平和理想消费水平,名义消费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等。消费水平的高低与消费结构有关。如在吃、穿、住、用等各项生活消费支出中,吃的比重 (即恩格尔系数)下降;在消费支出形态中,货币性消费比重上升,实物性消费比重下降;在消费需求层次上,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享受和发展型消费比重上升;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消费比重上升等,都反映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 消费行为   消费者 ☛
000058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