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消毒动力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消毒动力学 消毒动力学消毒动力学主要研究消毒处理中微生物死亡的速率及有关因素对其影响的规律。1897年,Kronig等用定量方法研究了消毒对微生物的死亡情况。1907年Madsen等与1908年Chick曾将化学杀菌实验结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微生物在消毒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并认为化学消毒类似化学单分子反应。此后,研究者不断增多,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些数学模型,有的已在发展消毒理论和指导消毒实践上起了良好作用。 指数活存曲线 初凸型活存曲线 此类曲线表示微生物于消毒开始时死亡速率小,经一段作用时间后才呈对数死亡。Humphrey(1970) 认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具有抗性的微生物(R)于消毒过程中先变为敏感微生物(S)然后死亡(D)。其过程图解如下: ![]() ![]() 初凸型活存曲线 (λr为由抗性微生物转变为敏感微生物的速率常数;K1为敏感微生物的死亡速率常数) 其数学方程式为: ![]() 曲线初始上凸的原因尚有: ❶每个菌体上与生命攸关的部位或“靶子”不只一个,须射中多个“靶子”才死,又称多靶说; ❷被消毒的菌液中有菌块存在; ❸杀菌因子开始对微生物仅降低其新陈代谢或细胞壁的渗透性,并不立即致死; ❹微生物所受伤害,如RNA的破坏,尚可立即恢复; ❺热处理于开始时对休眠芽胞有促进发芽作用。 初凹型活存曲线 此类曲线特点为微生物在起始死亡时的速率较快,由之曲线呈一凹陷。Komenushi (1967)认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敏感微生物和抗性微生物既可互相转变,也均可直接死亡。消毒开始时,敏感微生物形成抗性微生物的速率(λ ![]() ![]() ![]() 初凹型活存曲线 (K1为敏感性微生物的死亡速率常数; K2为抗性微生物的死亡速率常数) 其数学方程式为: ![]() (γ ![]() ![]() 也有认为初凹型活存曲线的出现是因加热处理中微生物凝集成团,部分蛋白质和酶凝固的结果。 折线型活存曲线 此类曲线特点为微生物死亡的速率先后相差较大,形成一条折线。Prokop(1970) 等认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菌群中含有两种抵抗力不同的微生物,抵抗力弱者先死,抵抗力强者后死,其过程图解如下: ![]() 折线型活存曲线 ![]() 其数学方程式为: ![]() (N0 ![]() ![]() 乙状活存曲线 此类曲线特点为微生物在起始和接近全部死亡时,其死亡速率均较小,因此形成一S状。Brannen(1968)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在消毒过程中微生物须经两步才死亡。第一步为可逆的一级反应,第二步为不可逆的一级反应。其过程图解如下: ![]() (B为原菌; A为经第一步可逆性作用之菌; C为经第二步不可逆性作用之菌; K1、K2与K1′为相应变化之速率常数) 其数学方程式为: ![]() 乙状活存曲线开始呈凸形,其形成的原因同初凸型曲线; 其“拖尾”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为: ❶微生物具有生理差异,例如于同一批细菌芽胞中总是约有1∶107~1∶108的芽胞具有较高的抗热性; ❷消毒过程中有部分微生物适应了新环境,产生了抗性或发生了突变; ❸消毒后期于微生物周围介质中,混有细胞渗出物和死菌,对未死的微生物有保护作用; ❹微生物中有保护得更严密者; ❹消毒后期活存微生物少,活存率测定误差大。 上述为固定杀菌因子强度,变换作用时间所常见的几种活存曲线。此外,也可根据需要,固定其他因素,找出另一因素改变过程中微生物活存变化的曲线,如固定消毒时间,找出不同杀菌因子强度的活存曲线。在实际消毒工作中,可利用由曲线或方程式计算出的D值或灭活指数来预测消毒效果,设计消毒方法,控制消毒过程。如物品含菌109个,拟用D为2min的方法处理,可预计消毒10min尚有10,000个菌活存,消毒20min才达基本无菌。若电离辐射消毒中D10(见“电离辐射消毒”条)为0.3Mrad,则照射1.5Mrad尚有10,000个菌活存,照射3.0Mrad才达基本无菌。消毒后,经微生物学检查,若未达预期效果,则可说明方法或条件发生改变,如消毒时间或杀菌因子的强度不准,或温度、湿度等有较大变化。此时应找出原因,改进方法,才能保证预期消毒效果。 ![]() 乙状活存曲线 ☚ 消毒效果生物鉴定法 芽胞的杀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