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消化系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消化系统xiāo huà xì tǒng人或动物体内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组成的系统。1935年张崇熙《解剖学·绪论》:“口腔、咽、舌、齿、食管、胃、肠、肝、脾、膵等,均有消化机能,即合成为消化系统。”1942年乔树民《内科学·传染病》:“消化系统之症状,舌苔厚白,齿垢深积。” 消化系统alimentary system消化器官的总称。蜜蜂的消化系统是从口到肛门的一条长的消化管,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中后肠分界处有排泄器官马氏管,直肠壁有直肠腺。 工蜂消化道和其他内部器官 前肠 由咽、食道、蜜囊和前胃连接组成(见图,a)。咽紧接口器下方,膨大为食窦,食窦壁上发达的肌纤维交叉环绕,肌肉的伸缩适于吮吸和反吐液体食物,起抽吸泵的作用。咽后连接细长的食道,食道后段迂回通过颈和胸部,并与腹部前端的蜜囊连接,蜜囊是携带花蜜用的。蜜囊下接短而窄的前胃,前胃是食物进入中肠的调节器,前胃的前端突起伸人蜜囊中,其端部形成“X”形裂口的肉唇,有4个三角形唇辦(见图,b)控制开合。前胃的后端形成一个长漏斗形的活动辦膜,称为前胃辦(见图,c)伸人中肠内,当唇辦紧闭时,食物不能进入中肠,而贮存于蜜囊中,并能通过蜜囊的收缩把食物吐回口腔;当唇瓣开放时,食物便可从蜜囊进入中肠,蜜囊的收缩性很大。意大利蜂工蜂蜜囊的平常容积是14~18微升,吸满蜜汁时,其容积可扩大至55~60微升。中蜂工蜂蜜囊的容量可扩大至约40微升。蜂王和雄蜂的蜜囊不发达。 中肠 又称胃,是蜜蜂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中肠位于腹腔前中部,呈“S”形。肠壁肌肉发达,呈环状皱褶,不但大大增加肠壁内消化和吸收的面积,还有膨胀余地;肠壁内有腺细胞,能分泌消化液和酶,促进食物的分解。消化的养分由肠壁吸收,直接送入周围的血液中,运送到身体各器官。中肠后端收缩,其开口进入后肠。蜜蜂幼虫的中肠,容量很大,呈一盲囊,与后肠不相通,直到幼虫期结束时才与后肠相通。 后肠 由小肠和大肠构成,小肠是弯曲环绕的狭长管子,在中肠未被消化的食物,经小肠继续消化和吸收,最后进入大肠。大肠也称直肠,是具有发达肌肉层的囊袋,能扩大容积;所有未消化的废物都经过大肠吸收水分后排出体外。 直肠腺 在大肠基部的肠壁上环生着6条直肠腺,能吸收粪便中过多的水分,其分泌物并能防止粪便腐败。蜜蜂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如越冬期,可以较长时间不进行排粪而对机体无害。 排泄器官 蜜蜂的排泄物,主要是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尿酸及尿酸盐类等;主要的排泄器官是马氏管、大肠以及部分脂肪体。中肠和小肠的连接处有100余条细长的盲管,称马氏管。这些管彼此互相交错盘曲,深入腹腔的各个部位,并且浸浴在血液中。由于管壁上分布着螺旋状的条纹肌纤维,这些纤维的收缩可引起马氏管的扭动,使之与更多的血液相接触,以扩大吸收面。马氏管从血液中分离出尿酸和尿酸盐类,并将其送入大肠,混入粪便中排出体外。蜜蜂的新陈代谢废物并不完全排出体外,有的贮藏在一部分脂肪体内,使这些废物无碍于蜂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担负转化食物、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营养及能源的器官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有摄食、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并兼有控制水分和离子平衡等作用。 图 1 昆虫消化道模式图 (仿南开大学等编《昆虫学》) 前肠由胚胎前端的外胚层内陷而成,由内向外分为6层: 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和围膜。内膜是体壁表皮层的延续,无渗透性,故前肠一般无吸收作用。肠壁细胞扁平,细胞界限不明显; 肠壁细胞层外紧贴一层底膜,底膜外面为纵肌和环肌。纵肌与环肌交替收缩,使前肠产生蠕动。 中肠 或称胃,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常呈管状,前端与前胃相接,后端以马氏管的着生处与后肠分界。部分昆虫中肠前段肠壁外突形成胃盲囊,其形状、数目(一般2~6个)和着生部位因虫种而异,功能是增加中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半翅目昆虫的胃盲囊是共生性细菌的繁殖场所。 中肠由内胚层形成,自内向外可分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包括消化细胞与再生细胞)、环肌与纵肌 (图2)。❶围食膜是在中肠肠腔内与肠壁分离的管状膜。厚度约0.5微米或更薄,但毛蚊幼虫的围食膜厚达8~9微米。围食膜的形成方式有两类: 一类是由整个中肠肠壁细胞层分泌形成,如蝗虫、蜉蝣、蜻蜓、竹节虫、鳞翅目幼虫、某些甲虫、蜜蜂、胡蜂等; 另一类是由前肠与中肠交界处的一群特殊细胞分泌物经贲门瓣的前后伸缩活动,压挤成薄膜推向肠腔形成,如双翅目幼虫和成虫等。围食膜具有保护肠壁细胞免受固体食物擦伤的作用,一般取食液体的昆虫(如半翅目和鳞翅目成虫等)无围食膜,但吸血的蚊类有围食膜。围食膜的成分为蛋白质与几丁质。消化酶类和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可以自由透过围食膜。分子直径25纳米的肌球蛋白可通过蛱蝶和蜜蜂的围食膜;血红蛋白能透过舌蝇成虫与伊蚊幼虫的围食膜;叶绿素能透过植食性昆虫的围食膜。围食膜包围着食物,其与肠壁细胞间的间隙与胃盲囊相通,是中肠分泌循环和吸收循环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脉翅目和膜翅目寄生性幼虫以围食膜将中肠与后肠隔绝,此时的中肠既用以消化食物又可暂时储存排遗物。这些排遗物直至蛹期结束作为“蛹便”一次排出,这种现象对内寄生昆虫具一定保护作用,使寄主不致因排遗物而中毒。 ❷肠壁细胞层主要由消化细胞和再生细胞构成。消化细胞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向肠腔的细胞表面有无数皱褶,形成排列紧密的微绒毛,在光学显微镜下则似条纹状的细胞边缘,故称条纹边。消化细胞柱状,鳞翅目幼虫中有的面向肠腔凹陷呈杯状。前者兼具分泌消化液和吸收营养物的作用;后者与调节钾离子浓度有关。消化细胞分泌消化液时细胞核保持完整,分泌完毕细胞仍可复原者谓之局部分泌;分泌时整个细胞破碎散入肠腔,谓之全浆分泌。再生细胞常成群位于消化细胞基部,以细胞分裂不断补充衰老或破碎的消化细胞。再生细胞分裂迅速,全部肠壁细胞更新1次只需40~120小时。在昆虫受饥时,再生细胞的分裂速率明显下降。 ❸中肠肌肉层:环肌在内,纵肌在外,排列稀疏,有利于中肠与血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 图2 中肠横切面图解 (仿R.E.Snodgross) 后肠 由胚胎后端外胚层内陷而成。后肠前端以马氏管着生处与中肠分界,后端开口于肛门。后肠分回肠、结肠和直肠。后肠的前端有开口于肠腔的马氏管和突入肠腔的幽门瓣。有些昆虫(鞘翅目、鳞翅目幼虫等)着生马氏管的部位膨大呈球形,外面围有发达的环肌,特称“幽胃”,幽门瓣就在幽胃内马氏管开口的前方。当幽门瓣闭合时,马氏管中的排泄物仍可进入后肠;幽门瓣开启时,可容经中肠消化的残渣进入后肠。直肠较短,前部常膨大成直肠囊,后部呈直管状直通肛门。一般昆虫直肠内常有由特大柱状肠壁细胞组成的环状或瓣状直肠垫,通常为6个,均匀地突入直肠前半部肠腔内。直肠垫的主要功能是从食物残渣中吸回水分及无机盐类物质,使来自马氏管的尿酸与食物残渣成干粪粒排出。半翅目、鞘翅目和很多全变态类幼虫常无直肠垫构造;襀翅目,蜻蜓目和直翅目等昆虫的直肠垫仅由一层细胞构成;长翅目、鳞翅目和若干膜翅目昆虫的直肠垫包括两层细胞;双翅目和蚤目昆虫的直肠垫则为双层细胞构成突入肠腔的乳状突。 后肠中与表皮相联的内膜薄,通透性良好。 消化与吸收 食物在虫体内经复杂的消化过程,有机物大分子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呈溶液状态透过肠壁细胞输入血淋巴。主要消化部位在中肠,唾腺也参与部分消化作用。 唾腺消化 大多数昆虫唾腺即下唇腺,为下唇节外胚层内陷形成的一对腺体。腺体大多直伸至胸部,两腺管合并开口于舌后壁折成的唾窦基部,或下唇前颏与舌基部间、或进入舌中。鳞翅目幼虫和叶蜂等幼虫的下唇腺转为丝腺,以上颚腺为唾腺。唾腺分泌的唾液,能清洁和润滑口器、湿润食物、溶解糖等固体颗粒。其主要功能是以消化酶进行部分消化作用。不同昆虫唾液所含消化酶种类不向,多数昆虫的唾液含淀粉酶(蚜虫、蜚蠊、蜡蝉、丽蝇等)和转化酶(蝶、蛾、蜚蠊);有些含淀粉酶和蛋白酶(小麦盾蝽);有些含分解多种糖(麦芽糖、蔗糖、海藻糖、纤维二糖、淀粉、糊精、肝糖)的多种酶与蛋白酶(家蚕);在吸血的斑虻和舌蝇唾液中无任何消化酶;有些吸血昆虫唾液内含抗血凝素。 中肠消化与吸收 中肠肠壁细胞能分泌与食物相应的各种酶,如杂食性昆虫常具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胰蛋白酶、二肽酶等;植食性昆虫如鳞翅目幼虫有淀粉酶、脂肪酶、糖酶、蛋白酶等,其中以糖酶为主;捕食性的步甲蛋白酶活性最高,脂肪酶次之,糖类水解酶较少; 以花蜜为食的蝶、蛾主要含糖酶;吸血昆虫仅含蛋白酶;以木材为食的天牛幼虫含有纤维素酶;食皮毛的昆虫含有能分解角蛋白的酶;蜡蛾幼虫含有能消化蜂蜡的酶。昆虫消化液中未见脊椎动物所具有的胃蛋白酶。 中肠消化液中酶类及其活性随昆虫性别、虫龄和食物的不同而变化。如蓖麻蚕和粘虫幼虫期蔗糖酶活性很高,蛹期不取食,故酶活性逐渐降低;但粘虫成虫吸取花蜜或植物汁液作补充营养,故糖酶仍保留一定活性。为保持酶的活性,中肠内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生理环境,如氧化还原电位、氢离子浓度以及特有的缓冲系统。各种昆虫消化液的pH值差异极大,如鳞翅目为8.4~9.8,鞘翅目为8.4~9.6,双翅目为6.8~7.8,直翅目为5.7~7.2。pH值能影响酶的活性、杀虫药剂的溶解度和胃毒剂的毒力,对芽孢杆菌的伴孢晶体转化为有毒物质也有一定影响。黄粉甲淀粉酶的活性可被汞离子、铜离子、维生素C和某些温度所抑制; 抗生素和钙离子能抑制蚊成虫消化血红蛋白。昆虫消化液pH值与食性、肠道微生物区系也有关,其稳定性靠不同的缓冲系统维持。日本金龟甲幼虫中肠液pH9.5,对酸性土壤有很强的缓冲能力,这是由于消化液内含有铅、氨、钙、镁、铁、钾和钠等碱性离子与碳酸盐、硝酸盐及硫酸盐等酸性离子; 蝗虫、竹节虫及几种鳞翅目幼虫有很多弱酸 (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无机盐和蛋白质形成的缓冲系统。 昆虫消化道内还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物质,氧化还原电位在一定pH值和氧化还原剂比例下,决定消化道内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某些昆虫(如食毛目、鞘翅目皮蠹科、鳞翅目衣蛾科)能消化一般昆虫难以消化的毛、羽等物质。维持毛发中蛋白质构型的物质是一种含双硫键的多肽氨基酸——胱氨酸,食毛发昆虫的中肠液pH值高,氧化还原电位低(如负袋衣蛾pH9.5,氧化还原电位-300mV左右),胱氨酸在这种条件下双硫键还原为硫氢键,多肽键断开,使一分子胱氨酸分解成两分子半胱氨酸,易于被中肠液中的蛋白酶继续消化(其蛋白酶的最适pH为9.5)。昆虫食物中的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核黄素和天然色素可能参与消化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昆虫消化道内的共生微生物也可提供上述多种氧化还原物质。昆虫能靠气管供应的少量氧气维持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纤维素是多糖物质,植食性昆虫能消化纤维和淀粉是靠昆虫本身或中肠微生物产生的酶。消化纤维素的酶有两种,一种是纤维素酶(亦称纤维二糖酶),能将纤维素分解成双糖; 另一种是半纤维素酶,能使双糖分解成葡萄糖。啮虫、蛀木甲和衣鱼的消化道中并未见有微生物,但它们完全能消化纤维素;某些种类通过共栖生物消化纤维素,如白蚁的后肠特别膨大,内有共生鞭毛虫,提供纤维素酶消化纤维素。 中肠前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离子的机制与钠离子的主动运输相联系。中肠细胞接近血腔的基膜上有钠泵,在膜的折褶处有许多线粒体,基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较低,需靠钠泵将钠离子抽吸到血淋巴中,其能量由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过程提供。细胞中减少的钠离子则由柱状细胞的顶膜从肠腔中吸入补充。钠离子的移动使具有溶解物的水从细胞中渗入血淋巴,一些不易透出的物质在肠腔中得到浓缩,使肠腔和血淋巴间形成浓度梯度,提高被动的扩散穿透作用。中肠含物可通过围食膜与肠壁细胞间的液流进入胃盲囊吸收。中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也依赖于肠腔和血淋巴间渗透压梯度形成的扩散作用。脂肪体能将吸收进血淋巴的葡萄糖转化成海藻糖,从而使血淋巴与肠腔间始终保持一定的渗透压梯度,葡萄糖得以不断地被吸收到血淋巴中。中肠对氨基酸的吸收完全靠液流从肠腔进入血淋巴,对各种氨基酸的吸收率不同,甚至具有选择性。中肠也是脂肪酸的主要吸收部位,甘油及乳化拟脂类物质也能被中肠吸收。 肠外消化 在脉翅目和鞘翅目中许多捕食性幼虫(如蚜狮、龙虱等)具有肠外消化特性。它们的口器都具有食物管道。蚜狮的食物管道由镰刀状的上颚与下颚外颚叶嵌合而成; 龙虱幼虫的食物管道仅由镰刀状上颚形成,它们取食猎物时,先以中肠消化液(龙虱无唾腺)通过食物管道注入猎物体内使之麻痹,将组织溶解后再吸入肠内继续消化吸收。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直接与食物的摄取和消化吸收有关的器官。可分为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管包括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唾液腺、肝、胰以及位于消化管壁的许多小腺体,如胃腺和肠腺。食物通过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消化,可提供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并将未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多细胞动物消化器官的总称。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有摄食和暂时贮存食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出废物的功能。各类无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差异大。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仅有一个开口通体外,有口、无肛门,称不完全消化系统。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高度发达,消化管从前至后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可分两类: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xiaohuaxitong消化器官的总称,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分成两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肉眼可见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如胃腺、肠腺等。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和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的能量,身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所需要的原料都是由食物供给的,食物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 ☚ 人工呼吸 口腔 ☛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xiaohua xitong消化器官的总称。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见图)。人体的消化管长而曲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小肠最长,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最主要的场所,全长5~7米,盘曲在腹腔的中、下部,依次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约与12个手指并拢在一起的横径等长,约25~30厘米,由于管腔接纳胃推进的酸性食糜、胰液、胆汁,所以有人把十二指肠喻为消化系统的“长江三角洲”。空肠和回肠之间无明显的界限,空肠占2/5,回肠占3/5。大肠连于小肠后面,全长1.5米,又依次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消化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肉眼可见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和胰脏,它们都有导管开口于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可经导管流入消化道。另一类是分布于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如胃腺、肠腺等。人体在各种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能量、身体在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中所需的原料,都是由食物供给的,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食物进入口腔,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与唾液混合,并通过舌咽动作顺食道流到胃中。在胃中停留3~5小时,与胃液充分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并通过胃的运动将食糜推入小肠。入小肠后,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剩余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最后被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 ☚ 吸收 口腔 ☛ 消化系统alimentary system系人体重要系统之一。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及上消化管内的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吸收营养及运转排出其残渣。消化系统是人机体的一个大系统,引起的疾病多而复杂,其中以胃部的疾病患病率最高、最普遍;以肝脏的疾病多而重要;肠管的疾病种类较多,尤以急腹症多见。由于近年诊断手段的迅速发展,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已有明显进步。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Xiaohua xitong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其分泌物叫消化液。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使食物经过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由复杂的不溶性物质转变为简单的可溶性物质,称为消化;经过彻底消化的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入血液和淋巴,以营养全身,称为吸收;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1.肝脏 2.胆囊 3.唾液腺4.口 5.咽 6.食道7.胃 8.胰 9.小肠10.大肠 11.直肠 12.肛门 人体的消化系统 物理性消化是通过牙齿咀嚼,消化管蠕动,将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将食物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的。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内有牙、舌和唾液腺的开口。食物在口腔内以物理性消化为主,牙齿咀嚼,舌搅拌,使食物磨碎,并与唾液混合成食团。咀嚼的程度和时间可以随意控制,食团通过吞咽进入食道。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一次能容纳1—2升食物。其上连食道,下接十二指肠,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入口处称贲门,出口处叫幽门。胃腺主要分布于胃底和胃体的粘膜中,分泌胃液。胃能贮存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胃通过蠕动将食糜排入小肠的过程叫胃排空。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不同,其中糖类最快,脂肪最慢。因此多食脂肪类食物耐饿。胃还能吸收少量的水分、无机盐和酒精。 1.贲门 2. 胃小弯 3. 胃窦4. 十二指肠 5.食道 6. 胃底 7.胃体 8.胃大弯 9.幽门 胃的剖面结构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场所。成人小肠全长约5—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若切除小肠全长的70%以上,将危及生命。小肠内的消化液有胰液、胆汁和肠液,对各种食物成分进行彻底的消化,其消化产物都可在小肠内吸收,小肠粘膜有许多环形皱褶,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从而扩大了吸收面积。 大肠的主要功能包括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存放粪便和参与排便。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右上方。肝脏参与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具有解毒、防御、分泌胆汁等作用。 ☚ 呼吸系统的疾病 牙齿 ☛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一系列管道。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及肝这些大消化腺以及位于消化管管壁内的小消化腺,如胃腺、肠腺等。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及排泄食物残渣和部分代谢产物。 消化系统/口腔/口腔的衰老变化/老年人的牙齿/牙齿脱落/舌/食管/食管的老化/胃/胃的老化/脾脏/脾脏的功能/中医对脾胃的认识/肠/肠的老化/唾液腺/胰腺/胰腺的老化/肝脏/肝脏的生理/肝脏的代谢机能/肝脏的分泌机能/肝脏的解毒机能/肝脏的再生/肝脏的老化/胆囊/胆道的老化/食物的消化/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消化腺的分泌/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大肠液/胃肠激素/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的吸收/老年人糖的供给量/蛋白质的吸收/老年人蛋白质的供给量/脂肪的吸收/胆固醇的消化吸收/影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老年人脂肪的供给量/水分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老年人无机盐的供给量/维生素的吸收/老年人维生素的供给量/老年人食物纤维的供给量/钙的吸收/钙的排泄/消化系统的老化/老年人消化功能的减弱/老年人消化功能的特点/老年人的膳食/老年人的合理营养/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吞咽/排便/老年性便秘/呕吐/“蜘蛛痣”和“肝掌”/老年人消化道感觉的特点/体力活动与消化系统 ☚ 老年人呼吸系统生理学变化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人和多细胞动物所有消化器官的总称。在人体系指从口到肛门的一条很长的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以及开口于消化管的消化腺,如唾液腺、肝和胰等。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食物残渣。此外,口腔和咽等还与呼吸、发音和语言等活动有关。消化是指人或动物将摄入的食物转变为可以被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它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物理性消化是指消化管对食物的机械作用,如口腔内器官的切割、撕裂、嚼磨、搅拌以及食管、胃、肠的蠕动等。食物经一系列物理消化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进行化学消化。化学消化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分解的过程,如将食物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化合物,以便于吸收。这两种消化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作用。老年人的消化器官均发生衰老变化,所以消化机能逐渐减弱。 图1—17 消化系统示意图 ☚ 消化系统 口腔 ☛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由于功能和形态不同又可分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腺体,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摄取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排出食物残渣。另外,口腔、咽还与呼吸、发音和言语等活动有关。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消化管分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有大腺和小腺。大腺指大唾液腺、胰腺和肝,是单独的器官。小腺存在于消化管壁内,如唇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管壁结构模式图 1.粘膜下层 2.肌层 3.固有层 4.粘膜肌层 5.腺导管 6.上皮 7.间皮 8.系膜 9.位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腺 粘膜下层 又名粘膜下膜,由含胶原纤维较多的结缔组织构成,常有淋巴组织。在食管和十二指肠,此层并有腺。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见图)。 肌层 也名肌膜。口腔、咽和食管上段的肌层和肛门外括约肌由骨胳肌组成,其余几段为平滑肌。肌层大多可分二层,内层的肌纤维环绕管壁呈紧密的环行螺旋状配布,称环层;外层的肌纤维呈较松的纵螺旋状,称纵层。肌层的舒缩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成食糜,并将食糜向远端推送。在括约肌和回盲瓣的部位,环肌层明显增厚。 外膜 食管的外膜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组成,与纵隔的结缔组织相连,称纤维膜。胃和肠外面大部分有腹膜脏层覆盖,称浆膜。浆膜表面有间皮,湿润光滑,便于胃肠蠕动。分布到消化管壁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都经外膜出入。胃有网膜,肠的大部分有肠系膜。网膜和肠系膜为薄膜,成自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表面都覆盖间皮,有些部位有脂肪组织。结缔组织含疏松配布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并有散在的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较常见。网膜和横膈的腹腔面常有乳斑,为乳白色的小团块,大小不等,是聚集成团的细胞所成,主要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消化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外膜或系膜出入。大血管分支分布于粘膜下层,外膜含小血管。这些血管垂直分支进入肌层和粘膜。肌层中的毛细血管与肌纤维平行。粘膜中形成不规则的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腺周围。小肠还有毛细血管伸入绒毛。粘膜的毛细血管属有孔型,便于物质通透。静脉由粘膜的毛细血管汇合而成,在粘膜下层汇成静脉丛,伴随动脉外出。粘膜肌层对穿过的静脉起括约肌作用。外膜的较大静脉有瓣膜。 消化管有丰富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盲端起始于粘膜。小肠的绒毛大多有一条淋巴管,称乳糜管。电镜下,淋巴管内皮无窗孔,胞质有质膜小泡,输送大分子和乳糜微粒入淋巴管。淋巴管在粘膜下层分支成丛,穿过肌层时接受肌层的淋巴管,再经外膜外出。 消化管有感觉纤维。消化管两端的骨胳肌纤维受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其余各段有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纤维在管壁各层中成丛分布。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在消化管外,位于腹腔神经丛,肠系膜上和肠系膜下神经丛。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和骶神经。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细胞位于二处: 位于粘膜下层的与神经纤维共同组成粘膜下神经丛,也称Meissner神经丛;位于肌层环、纵层之间的构成肠肌丛,也称Auerbach神经丛。副交感神经兴奋一般使肌肉运动、血流和腺分泌增进。交感神经兴奋使这些活动减弱。副交感节后纤维起源于局部的神经元,分布范围较局限。交感节后纤维来自消化管外,分布范围较广(参见“神经节”条)。 消化管的淋巴组织 主要存在于固有膜,有弥散淋巴组织、孤立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大的淋巴组织团可穿过粘膜肌层伸到粘膜下层。弥散淋巴组织见于胃肠的固有层,其中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很多,也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孤立淋巴小结见于食管、幽门和肠。集合淋巴小结主要位于回肠下段和阑尾,十二指肠下段和空肠有时有几个,人约有15~30个。它们呈卵圆形,长约1~4cm,由10~60个淋巴小结聚集而成。它们所在处常无腺和绒毛。这些淋巴组织是消化管局部的免疫系统,对局部抗原发生应答,主要产生分泌免疫球蛋白和一些别的抗体。 ☚ 顶浆分泌汗腺 口腔 ☛ 异食癖/异食症/嗳气/食管绞痛/食欲亢进/厌食症/畏食/吞咽困难/癔球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神经性厌食/肠易激综合征/饥饿痛/恶心/呕吐/中枢性呕吐/反射性呕吐/干呕/呕吐物/咖啡色呕吐物/呕血/呃逆/胃灼热/心口灼热/早期胃癌的分类/早期胃癌中的特殊类型/点状癌/胃癌的分型/进展期胃癌的分型/鼓胀/便血/腹痛/急性腹痛/慢性腹痛/腹泻/急性腹泻/慢性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失禁/柏油样便/白陶土色便/脂肪泻/十二指肠溃疡的内镜分期/IBS诊断记分系统/克隆病/克隆病活动指数计算法/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分类/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型分类/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情分度/便秘/上消化道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的危险评估/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分类/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分级/食管内压力测定/食管失弛缓症的分度/RE的诊断标准/反流性食管炎分级/食管炎的分度/食管炎的分期/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肝性脑病分期/腹部外形/腹部膨隆/腹部凹陷/舟状腹/腹部包块/肝肿大/脾肿大/巨脾/黄疸/腹水/腹壁花纹/腹壁静脉曲张/海蛇头征/腹壁紧张度/揉面感/上腹部搏动/腹围/蠕动波/小肠蠕动波/结肠蠕动波/液波震颤/肝脏触诊/肝下缘/肝区腹膜摩擦感/肝震颤/肝浊音区/肝脏叩听诊法/肝脏搔听诊法/脾浊音区/移动性浊音/压痛/腹部压痛点/胃触诊法/胃泡鼓音区/腹部振水音/肠蠕动音/胆囊触诊/大肠癌的分类/胆囊叩诊/胆囊叩击痛/消法尔点/库瓦洛埃征/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酒精性肝炎的诊断标准/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诊断标准/肝硬化的分类/酒精性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分类/肝硬化难治性腹水/肝功能的评分分级/肝静脉阻塞综合征/肝癌的TNM分期/直肠指诊/马方征/特尔瓦西埃征/弗兰克征Ⅱ/孟罗点/布拉克斯兰试验/尺压试验/伦茨试验/食管滴酸试验/锝食管通过试验/乙酰甲胆碱试验/吞水听诊试验/硫酸钡吞咽试验/含线胶囊试验/饮水试验/酸反流试验/盐水负荷试验/药物刺激胃液分泌试验/胰岛素刺激胃分泌试验/维生素B吸收试验/四环素荧光试验/美蓝树脂试验/药物迷走神经阻断试验/腹腔注气试验/小肠灌注试验/脂肪及蛋白质出纳平衡试验/脂肪平衡试验/平衡试验/蛋白质消化试验/右旋木糖吸收试验/乳糖负荷试验/乳糖和葡萄糖半乳糖耐量试验/淀粉耐量试验/促胰酶素促胰液素试验/胰泌素试验/胰腺“三联"试验/胰腺三甲双酮试验/伦代试验/胰功肽试验/胰腺月桂酸试验/急性胰腺炎的分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肝癌的分期标准/血清酶诱发试验/糖皮质类固醇试验/苯巴比妥试验/门静脉循环时间测定试验/钠排泄试验/葡萄糖醛酸苯甲酸排泄试验/对氨马尿酸合成试验/氨基酸耐量试验/胆红素耐量试验/尿胆原耐量试验/胆汁酸盐耐量试验/苯四碘酚酞试验/靛青绿滞留率试验/钙激发试验/促胰液素试验/胆囊收缩素刺激试验/胆囊收缩素和胰泌素联合试验/胰岛素瘤诱发试验/胃显像试验/双标记维生素B吸收试验/放射性硒试验/碘白蛋白消化吸收试验/碘标记脂肪消化吸收试验/碘聚乙烯吡酮试验 ☚ 哈维五指法 异食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