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克拉索夫 涅克拉索夫1821~1878俄国最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俄罗斯诗歌的革新者。由于父亲的残暴,使诗人自幼对封建制度的黑暗野蛮和周围生活的阴森留有深刻印象。 1838年,涅克拉索夫违背父命到彼得堡考大学,失败后,父亲断绝他的经济来源。饥寒交迫的他倍感贫民生活的苦痛,文学创作成了他为生活而挣扎的手段。 涅克拉索夫真正成功的创作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他的诗歌以描写劳动人民和普通人为主。主要的诗集有《彼得堡风貌素描》和《彼得堡集》。1846年他与巴纳耶夫创办《现代人》杂志,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支进步作家队伍。 19世纪80年代,涅克拉索夫的创作随着俄国文学进入新的繁荣时期,颇有佳作问世,如《大门阶前的沉思》、《伏尔加河上》等。 《现代人》杂志经历分裂、停刊等磨难,最终于1866年永远被查封。加之友人离开故去、父亲去世、婚姻裂变等等一系列打击,都未能使他失去创作和斗争的意志。在接办《祖国纪事》杂志的同时,他继续创作,写出了《严寒、通红的鼻子》、《纪念杜勃罗留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等杰出诗篇。 70年代,涅克拉索夫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度过了他的晚年。在紧张忙碌的社会活动和编纂杂志的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达到辉煌顶峰。 1878年1月8日,长期疾病缠身的涅克拉索夫溘然长逝,永远静眠在他深爱的俄罗斯大地和人民中间。 ☚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涅克拉索夫1821—1877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Некрасов俄国作家。生于医生家庭。先后主编过《现代人》和《祖国纪事》,编发了不少进步作品。创作上以诗歌成就为最高。主要作品有《严寒、通红的鼻子》、《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等。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表达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诗具有民歌基调。 涅克拉索夫 涅克拉索夫1821~1877俄国诗人。生于乌克兰一军官家庭。童年在乡村度过,农民悲苦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7岁时因离开军校,父亲断绝其经济支援,从此开始了艰难的人生旅程。1840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幻想与声音》,后写作书评,杂感,文论等。40年代在别林斯基帮助下渐渐成为“真正的诗人”和革命民主主义者。1847~1866年间主编《现代人》杂志,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他的积极推动下,杂志成了革命民主派的重要阵地,有力地促进了俄国革命和文学的发展。1866年该杂志被封后,与谢德林、叶利谢耶夫合办《祖国纪事》杂志,直至逝世。他最主要的文学成果是诗歌,一生创作许多反映时代斗争的作品,如描写农村生活的《严寒,通红的鼻子》、歌颂十二月党人的长诗《俄罗斯的妇女》等。代表作长篇叙事诗《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 (1876),历时12年写成,共4部19章,写7个庄稼汉偶然相遇,互相争论在俄国谁能过好日子,后借得一块“神奇的桌布”,7人分别漫游全国,寻觅答案。通过各人自述,暴露农奴制改革后沙皇专制政权的罪恶和农民的悲惨生活,最后通过一个平民革命家的口指出: 只有真诚献身人民解放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者。长诗气势磅礴,音韵铿锵,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味。 ☚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涅克拉索夫 涅克拉索夫1821—1877Нскрасов,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俄国诗人。生于乌克兰一个军官家庭。1838年被送往彼得堡武备学堂,但由于违反父愿报考大学并在落考后前去旁听课程,而被父亲断绝了经济支助,从此开始了他长期贫困的创作生涯。 1840年,首部诗集《幻想与声音》因缺乏独创受到别林斯基的严厉批评,以后一度中断诗歌创作。经过生活的磨炼,40年代中期渐渐成熟,相继写出《行旅中》(1845)、《故园》(1846)、《深夜我奔驰在黑暗的大街上》(1847)等诗作,以其对下层人民痛苦生活独有的真切感受而受人瞩目。 1847年与人合编《现代人》杂志,50年代他先后邀请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参加编辑工作,加强了杂志在进步阵营中的地位。这一时期写了不少著名诗篇,在《诗人与公民》 (1856)中提出“可以不做诗人,但必须做一个公民”;在《未收割的田野》(1854)等一系列作品中,对农民的艰苦境遇倾注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大门前的沉思》(1858)对民众的痛苦命运和前途,进行严肃的思索。60年代中发表了几部以农村生活为主的长诗,如《货郎》(1861)、《铁路》(1864)等。《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歌颂了一位勇敢而富有牺牲精神的农妇的形象。严峻的主题,深刻的思想内容,朴实的语言和伤感的情绪是他抒情诗的主要特色,并使他在文坛中占有重要一席。 《现代人》杂志在60年代几度面临停办的危险,他为挽救杂志不得不向统治者屈服,但这引起进步人士的责备,但是杂志所表现出的强烈倾向性,使其最终没能摆脱被封闭的结局。1868年,他又与谢德林等人合编《祖国纪事》杂志,邀请当时有影响的开明人士撰稿,使其具有很强的号召力。70年代他创作了颂扬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们崇高献身精神的长诗《祖父》(1870)和《俄罗斯妇女》(1872),并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结束了著名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6—1876),1877年底在彼得堡病逝。 和他短篇抒情诗有所不同,他的几篇著名长诗大都气势磅礴、立意新颖。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他毕生创作之精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笔锋横扫社会生活众多领域,对农奴制下的农民悲惨境遇寄予同情,讴歌他们身上的人性力量、优秀品质和对理想幸福的渴望与追求。诗中还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革命者的形象。长诗充满民歌风味。 涅克拉索夫是俄国19世纪中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成功编辑的杂志促进了当时的民主运动。 ☚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 00000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