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涂开发tideland exploitation把海边潮间带广阔的软泥沙地进行开发加以综合利用的过程。 在滩涂上修筑挡潮堤坝与海争地,中国自秦汉代即已开始。至唐代,在今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沿海地区,已有具相当规模的海塘工程。宋代以后,开始围垦海涂滩地。江苏省的范公堤,杭州湾的钱塘堤,是中国古代筑堤挡潮,保护滨海农业的重大成就。 世界上一些地少人多的国家也在不断加强对海涂资源的开发。荷兰从公元11世纪起就在沿海浅滩地区修筑圩堤,使海水所带泥沙淤积成平原,利用风力进行排水和垦殖。须得海(Zuyder sea)工程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围海开垦工程。日本也采用大型机械进行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 海涂开发的主要形式是围海造田和海涂养殖。 围海造田 是海涂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即在沿海滩涂上筑堤建闸、挡潮排盐、促淤成田、改良土壤、从事垦殖。其工程主要有围垦前的人工促淤、修筑拦潮堤闸坝、挡潮排水闸以及垦区内引水蓄淡和排灌设施的配套,使之满足“挡得住、引得进、灌得上、排得出”的要求。 人工促淤一般分为生物促淤和工程促淤两类。生物促淤是指种植大米草、红树林等植物,促进泥沙沉积。工程促淤是指采用人工水草、网坝等轻型促淤工程以及抛石筑坝等重型促淤工程,拦蓄泥沙。一般是中潮水位以下的滩涂主要靠工程促淤,达到中潮水位以上的滩涂,种植芦苇等防浪助淤植物,进行生物促淤。 挡潮堤闸坝是围海造田的主体工程。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最高潮位和浪高、爬高等因素决定堤坝的高程、堤坝结构和断面形式。一般堤坝宜筑在高潮线附近,在海洋动力强、滩面不稳定的岸段可适当内移;海洋动力较弱、滩面较稳定的岸段可作适当外移,圈围一部分潮间带。堤坝按多年一遇的风、潮、涝状况加安全系数作为设计标准。挡潮闸门设在通海口的堤坝处,防止潮水倒灌、排除渍涝盐水,同时蓄积淡水。其中排水闸按多年一遇高潮位和多年一遇排涝标准或养殖排水要求设计,纳潮闸和提水站按养殖换水量设计。引淡水闸按灌溉通航要求设计。 垦区内水利设施 主要是开挖水道,修筑内堤,实行咸水和淡水分流。修建引水灌溉渠系工程及相应的排水系统。排灌沟渠相间布设配套,农林牧地采用干河和大、中、小四级河网,支、斗、农渠三级渠系;水平养殖采用干、支两级或一级排灌水系。围堤内侧开挖截渗沟,防止海水对垦区盐分的补给,加速土壤脱盐。在地面高程较低或受潮汐影响不能自流排水的地方,建立扬水站,将盐水排入海。 改良土壤 土质沙性的海涂抗蚀性弱,易坍塌,干时被大风刮起,泡水时土壤易发淀,落干后又变得很板结,不利作物生根;土质粘性的,涂面泥泞,需稍沉实后才能垦种。新垦涂地成陆时间短,土壤未经生草化过程,土地密实板结,有机质含量低,盐分含量高。因而首先应种植耐盐绿肥作物,或采取其他土壤改良措施,促使土壤熟化,再逐年进行轮作,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 海涂养殖 是指利用海湾或河口区附近的软泥或沙泥质的海涂加以平整、筑堤,进行缢蛏、泥蚶、杂色哈仔等贝类及对虾、蟹、海带、紫菜、鱼类等水产品的养殖,对海涂资源的条件要求不同于围海造田。围海造田要求滩涂淤涨到一定的高程,才能筑堤围海,而海涂养殖却要求一定的水深;围海造田主要注重海涂质地,而海涂养殖则与海水盐度、流速、生物饵料及海涂质地密切相关,如蟹池多选择在内湾风浪不大的沿岸,中潮线附近,落差大,便于排灌水,海水盐度13%~20%的泥沙底或沙泥底的滩涂修建。 海涂开发是多目标性的,应综合考虑围海造田与近海盐业、水产养殖、林业、牧业、港口及航道治理、工业、国防、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旅游业等彼此间的关系。围垦要适量,要本着合理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在开垦的同时注意维护系统生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