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防御
海洋与天气密切相关,海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由气象和海洋水体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通常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从属性上讲有自然的和人为的海洋灾害之分,从时间性上讲有突发性的和缓发性的海洋灾害之分。有时候,它们相互交叉,使海洋灾害的形态变得复杂,其危害的程度也多种多样并更为剧烈。
海洋灾害的种类有: 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啸、赤潮、海洋环境污染、海上溢油、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异常海况变动、海平面上升及厄尔尼诺引发的气候异常灾害等。
(1) 风暴潮灾害 它是由海上风暴和气压变化而引起的,发生的地带主要是近岸。它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海水异常升高、漫溢于陆地、巨浪冲垮建筑、淹没农田和人畜。国外有人曾经作过统计,在世界上,风暴灾害是造成人口死亡最多的一种自然灾害。我国的海岸线漫长,从南到北都有发生风暴潮灾害的可能。我国自汉代开始就有了关于风暴潮灾害的记载,死亡人数少则几百,多则几万乃至十几万。海洋学家通常把风暴潮灾害称为海洋灾害的祸首。
(2) 海浪灾害 海浪是海洋波动的一种形式,引起海浪的主要因素是风。永不停息的大海主要特征就是海浪。风吼海咆哮,惊涛骇浪高。波高6米以上的海浪对在海洋上航行的大多数船舶构成威胁。不仅如此,海浪还能摧毁海上工程设施和岸边海堤、码头等工程建筑物。有时在无风的情况下会存在巨浪,也会造成灾害。这是因为风停后给予海水水体的能量未能立即释放出来,或者是远方发生了风暴,巨浪以波的形式传播过来,这种浪称为 “涌浪”。
(3) 海冰灾害 在我国北部海域,每年冬季都冻结海冰。1969年冬天,渤海几乎全部冰封,多灾多难的 “渤海2号”钻井平台就曾被流冰撞倒。近年来虽然连续多年暖冬,但冰海沉船事件时有发生。1997年冬辽东湾就曾有韩国船只被流冰撞翻。海冰不仅威胁着海上交通运输,而且还对海上工程和海洋石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4) 赤潮 赤潮是各种赤潮生物引起的生态异常,并使海水变色的现象。实质上赤潮是水质恶化时产生的。赤潮本来是一种自然的海洋现象,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来自陆地的大量污染物质增加,促使海洋水质发生富营养化改变,各种恶性藻类迅速繁殖、死亡、腐烂,造成水体严重缺氧,水质呈红色、褐色甚至黑色。因此,现在的赤潮灾害也带有人为灾害的属性。赤潮对近海渔业和沿岸水产养殖业造成的危害最大。近年来,我国的内海、内湾赤潮发生频率明显增高,而且在开阔的近海海域也发现有赤潮现象发生,总体上呈增长之趋势。
(5) 海洋环境污染 近些年来,人类在海上和陆地上的多种活动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恶化,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加重。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船舶排放的废油、海上石油开采造成的漏油、船舶事故的溢油、陆上工业废水、陆地垃圾等。在我国渤海污染最为严重,有近1/10的海域几乎成了没有生物的 “死海”,有一半以上的水域污染严重。海洋环境污染是一种完全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灾害。
(6) 海平面上升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促使冰川积雪融化、海洋水体膨胀,造成世界性的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后果是沿海地带和海岛被水淹没,使这一带居民失去家园。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近海的海平面也发生了上升现象,尽管上升微小,但这一趋势值得关注。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沿海的一些地带,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面下降,相对海平面亦随之上升。海平面上升是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共同结果,是一种缓发性海洋灾害。但尽管如此,其危害亦不可等闲视之。
(7) 厄尔尼诺引发的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这种现象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会造成世界许多地区气候异常,从而引起多种自然灾害。1982—1983年的那次厄尔尼诺事件,造成2000多人死亡和13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是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因此它造成的损失也将是最大的。现在国内外海洋和气象学家越来越趋向认为.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一些气象学家甚至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已超过温室气体排放、森林毁坏而成为影响全球性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
我国濒临太平洋,有近2万公里的海岸线。我国的沿海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财富集中,易遭受海洋灾害的侵袭,这种灾害一旦发生,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因海洋灾害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为十几亿元,到90年代初增至100亿元左右。1996年和1997年均超过了2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我国海洋经济总收入的6%左右。因此可以说,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