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多品种混养
在同一水域或利用一种养殖设施,同时放养两种以上生物的海水养殖方式。根据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和生物种间的相辅相成现象,可形成两种放养形式:
❶将两种以上生物搭配混合放养在同一水域里。如在放养池里同时养殖鱼、虾 (对虾与鲻、梭鱼); 在养虾池中同时养殖虾、贝 (对虾与蚶、蛤)或虾、藻 (对虾与江蓠),或鱼、虾、贝,或鱼、虾、藻混养等。
❷将两种以上生物,按一定空间比例间隔搭配,同时放养在一种设施中。如浅海浮筏上的贝、藻混养 (如贻贝与海带,扇贝与裙带菜等),这类混养习惯上通称为套养或间养。
不同种类,由于各自的食性和生活习性不同,混合放养在一起可以各取所需,充分利用同一水域空间的人工饵料和不同营养级次的天然饵料资源,避免某些饵料的浪费。不同种的鱼类混养,可以使其游泳活动量增大,摄食活动增强,往往比单养时生长速度加快。而鱼、虾、贝类同藻类混养,可以在不同生物种类的营养类型之间相互调节。动物呼吸需要氧而排出二氧化碳,产生其他代谢产物,而藻类生长则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动物代谢产物为植物合成有机物提供必要的营养要素,同时动物通过摄食,清除了水中的悬浮有机质和浮游生物,增大了海水的透明度,从而改善了植物营光合作用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又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溶解氧。两者通过海水媒介,调节了彼此生理需要上的余缺,促进了彼此的正常发育和生长。一种设施混养不同生物的主要技术,在于根据生境条件、环境容量和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活空间关系以及食物级次同食物数量关系,合理地安排种类搭配和苗种规格,确定个体大小组合和主次种类的放养数量比例,并掌握合适的放养时间。混养的管理技术,多以所放养的主要种类的养殖方法为主,兼顾其他。如台湾省以遮目鱼为主的鱼塭混养,主要依遮目鱼养殖技术进行管理。海水多品种混养的主要优点有: 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和营养资源,减少投饵,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单产,增加收入; 改善养殖环境,增加放养量,促进个体生长,避免条件恶化和自身污染; 有利于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因此,混养实际上是种间生态位分异与生态系互补原理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