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浪漫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浪漫曲

 
 在一片金色中,
 二月温柔地消逝。
 阳光下,广场宛如玫瑰园,
 百花斗妍,香气四溢。
 
 圣父、圣子和圣灵,
 在阳光下浑身发热,
 他们在三个阶梯上,
 笑得那么明朗圣洁。
 
 象玫瑰色的茎杆那样,
 方尖碑似乎粲然开花,
 在天庭间花岗石的脉络中
 它显得那么容光焕发。
 
 它静听泉水细雨喃喃,
 在高高的台阶之下,
 又看到水花在阳光下进涌,
 在小船上面华光闪闪。
 
 圣母披上一身荣光,
 频频含笑,倚在细柱上,
 看到这幅欢快的景色,
 她的笑容亲切而又慈祥。
 
 以后太阳越升越高,
 广场上泛起一片金黄。
 我的美人儿已经离去,
 我的心随她一起飞翔。
 

(钱鸿嘉 译)


 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春光图,诗人运用大色块、大色调的泼洒方式将一个平凡的广场描绘得万紫千红,生机勃勃。
 拟人是这首诗最主要的修辞方式。请看起首第二个诗行,诗人将冬末二月想象为一位美丽的姑娘,在一片春光中,温柔地离去。
 圣父、圣子和圣灵以及后面的圣母均为广场上的雕塑。但诗人通过“浑身发热”、“笑得明朗圣洁”、“倚在细柱上”、 “频频含笑”、“笑容亲切而又慈祥”等词语赋予它们极大的生命。诗人在描绘圣父、圣子、圣灵的笑与圣母玛丽亚的笑时所选用词汇的不同,它们非常贴切而准确地将两者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笑得有个性。圣子即耶稣,圣父即上帝,圣灵是看不见的,它由圣父、圣子差遣,进入人心,感动人的心灵。基督教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三者又结合为同一“本体”,故将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描绘圣母玛丽亚动作的“倚”字下得极妙,展现了圣母雍容华贵、不慌不忙,超尘脱俗之态。
 在西方,方尖碑这种形式的建筑与宗教的联系很大。在本诗中,诗人用了两个诗段的篇幅,以及诉诸于听觉和视觉的感觉想象的极力铺垫、渲染了方尖碑的形象。你看那玫瑰色的,用花岗石做成的方尖碑,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那么“容光焕发”仿佛要粲然开花一般。以后诗人用“静听”和“看到”两词为中心,尽力发挥其想象力,把方尖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色彩在这幅春光图里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象许多其它有关宗教的画一样,金黄色是这幅画的主色调。在金黄色的背景下,伴有玫瑰色“象玫瑰色的茎杆那样,/方尖碑似乎粲然开花, ”白色“又看到水花在阳光下迸涌, /在小船上面华光闪闪。”其它各色“阳光下,广场宛如玫瑰园,/百花斗妍,香气四溢。”诗人选用的色彩非常明朗、鲜艳,极象一幅用表现主义手法绘制的风光图,它奠定了本诗欢快和喜悦的基调。
 为使全诗生动活泼,诗人将五官的感受都积极地调动起来,为他的中心服务。 “百花斗妍”是属于视觉的, “香气四溢”则是属于嗅觉, “浑身发热”——体觉。说到方尖碑时,诗人用“静听”写广场之静态,用“看到”喻广场之动态。这样的用词使整首诗读起来不单一、不呆板,而是多变化,多层次,颇显诗人的匠心。
 “以后太阳越升越高,/广场上泛起一片金黄。”读者可以由此想见一个光辉灿烂、金光四射的广场,它与诗人们、画家们描绘的极乐世界是多么相仿。天上人间同欢同乐。“我的美人儿”已经离去, 此处美人儿指圣母玛丽亚。在西方艺术中,圣母玛丽亚总被描绘为一位端庄秀丽、美丽绝伦的人。也许圣母玛丽亚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又动身周游天庭,去播撒她那宽厚仁慈的福音。而“我”呢? “我”虽人在尘世,心已到天上,去追寻圣母的足迹去了。
 

(赵红)

浪漫曲

用作器乐和声乐小曲的标题。如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1785)的第2乐章,贝多芬的2首《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作品40和50,1803和1805),舒曼《三首双簧管与钢琴浪漫曲》(作品94,1894)、《第四交响曲》第2乐章(1841)和混声合唱曲《浪漫曲与叙事曲》4套(1849),勃拉姆斯《15首声乐与钢琴浪漫曲》(作品33,1861~1868),福雷《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作品28,1882)等。

浪漫曲

浪漫曲

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内容常与爱情有关,或富有诗意、幻想,或个人的内心剖白;音乐上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曲调与歌词结合紧密,手法考究,表情细致,旋律富于歌唱性,伴奏与歌声相交融,有较强的艺术性。18世纪的浪漫曲,是一种充满柔情的城市歌曲;19世纪风行全欧,特别是在俄罗斯,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平。浪漫曲与歌曲,特别是与“抒情歌曲”、“艺术歌曲”非常相近,有时甚至难于界定和划分,只是浪漫曲较之一般抒情歌曲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内向的抒发;音乐上更精细;演唱形式均为独唱。由于上述原因,浪漫曲作为一种体裁称谓,用于具体作品有时可能不很明确或不很统一。譬如:勃拉姆斯写的声乐套曲《梅格罗尼浪漫曲》(共含歌曲15首,分5组,每组3首),标题中对其浪漫曲体裁有明确标示;而他的另一首歌曲,作品49,名为《摇篮曲》,实际又常被视为分节歌式的浪漫曲。舒伯特的大量艺术歌曲也被称为“抒情浪漫曲”,甚至象《魔王》也被这样称谓。浪漫乐派的大师们都有这种体裁的作品,舒曼的《月夜》、《莲花》;理查·斯特劳斯的《黄昏的梦》、《明晨》;肖邦的《少女的愿望》;李斯特的《你好象一朵鲜花》等等不计其数,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们几乎都在抒情浪漫曲创作中显示了卓越的才华:格林卡的《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夜莺迷恋着玫瑰》;安东·鲁宾斯坦的《夜》;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浪漫曲作品,在他们的声乐创作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席之地。而阿里亚比耶夫的一曲《夜莺》,便把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音调传遍世界各地。浪漫曲,有时也指抒情的、篇幅不大而又精美的器乐曲。如贝多芬的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作品40、50);舒曼的3首双簧管与钢琴浪漫曲(作品94)等。

☚ 器乐小品   小夜曲 ☛

浪漫曲

原指11世纪前后欧洲的一种世俗歌曲。近代以来在德国指一种小型的叙事或抒情歌曲;在法国、俄国指一种抒情独唱曲。特点是情感表现比较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18世纪中叶起,也指一种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浪漫曲

浪漫曲

泛指一种抒情性的独唱曲。18世纪中在德国、法国、俄国广泛流行。特点是曲调表情细致,并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较丰富。常由钢琴、竖琴、吉他等乐器伴奏。18世纪末叶起,亦指一种富有歌唱性旋律的小型器乐独奏曲。如贝多芬的两首由小提琴及弦乐队演奏的G大调和F大调浪漫曲。

☚ 圆舞曲   小夜曲 ☛

浪漫曲

romanc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