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浪子回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浪子回头 浪子回头十六幕话剧。陈大悲编剧。发表于《新剧杂志》1914年第1、2期。剧本写青年陈少青带万元钱钞赴日本留学,途经上海,与妓女花月痕鬼混,不一月钱钞用尽,便男扮女装伺候花月痕。他的妻子听说后,女扮男装到妓院骗少青出妓院。少青回家后,恶习不改,思念花月痕不已。其妻让他穿着破衣回妓院,被花月痕赶出。少青认清了花月痕的真正面目,觉醒过来,夫妻和好如初。剧本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对青年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教育作用。对话全用吴语,地方色彩浓郁。场次多,故事性强,基本上采用话剧形式,却又掺杂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是作者把西方话剧与中国旧戏糅合在一起的一种尝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黑奴吁天录 终身大事 ☛ 浪子回头《新约·路加福音》第15章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所有的一切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他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所有的一切,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吃的豆荚充饥。这时,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许多雇工,许多口粮,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回到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罢。’”于是,他往父亲那里去。相离很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子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起气来,不肯进去,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本篇是《圣经》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它写某家人的小儿子从父亲那儿分得财产后即远走他乡,在外边终日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最后沦落为牧猪郎。穷愁潦倒之中他翻然悔悟。回到家里,向父亲承认自己的罪过。父亲非但丝毫不指责他,反而对他亲切有加,盛情款待,设宴庆祝他的归来,并对因此而愤愤不平的大儿子训诫一番。故事赞扬了这位父亲仁慈大度、重人胜于财物,以及小儿子知错即改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宣扬基督教的仁爱、宽恕思想。 耶稣讲道时,听众当中有不少声名狼藉的税官和罪人。当时有人觉得耶稣竟和罪人交朋结友,还跟他们一起吃饭,极不明智。于是耶稣便连用了两个比喻和 “浪子回头”这个故事,向人们解释自己的行为,并借以传播教义。耶稣之所以不排斥那些声名狼藉的人来听他讲道,正像那位仁慈的父亲一样,他在期待着他们的醒悟,并随时准备张开双臂欢迎他们。这与基督教的宽恕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圣经》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天国的大门随时都向人们敞开着,只要认识到自己的罪责并真心悔改。这颇有佛教“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意味。回头浪子尚能受到父亲如此欢迎,将此故事意义广而推之,负有 “原罪” 的人们只要虔敬上帝,仁慈的天父是不会舍弃任何一只迷途的羔羊,一个卑微的门徒的。 仁爱、宽恕思想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部分,也是它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既然人与生俱来即有 “原罪”,那么,每个人不论尊卑,不分贫富,在万能、慈悲的主面前都被摆到了一个平等的位置,这在基督教创立早期无疑为下层人民提供了希望的灵光。耶稣传道,对摩西律法和先知们古老训诫作出了新的灵活解释,排除了其中严酷、刻板的教条,并把它们总括为两点:第一,人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 第二,要爱人如己。换句话讲,就是一要爱上帝,二要爱别人。由此爱心出发,必然导致对人的宽厚相待。在 《路加福音》第17章,耶稣还专门训诫门徒宽恕之道,认为 “引人失足犯罪的事情是无可避免的。……弟兄若犯了罪,应谴责他; 勇于改过的,该饶恕他,就算他一天得罪了你七次,而每次都真诚地向你道歉,你都要宽恕他。”在四福音书及《使徒行传》 中有不少罪人得到上帝宽恕的例子,甚至连曾经疯狂迫害过基督教徒的人都因悔改而受到上帝的原谅。 本篇故事中,我们注意到小儿子在意识到自己的罪过时,首先想到的是 “我得罪了天”,其次才是“得罪了父亲”——这又是基督教的一大特色。在基督教看来,人首先要服从的是上帝而不是人。人的行为首先应当对天负责,犯罪后也应当对天忏悔。小儿了挥霍尽了得之于父亲的家产,从世俗的观点讲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首先对不起的应当是给予他财产的父亲。但按基督教观点,既然整个世界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人所有的一切自然均由上帝赐予。“浪子回头金不换”,整篇故事讲的是一种朴素的人之常情,而宗教是人类道德规范的神圣化。 这个故事全文只有500多字,内容简约,文字朴实,简直像一篇民间故事,这正是耶稣讲道的特色,四福音书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耶稣讲道,多用比喻,善举例证,语言朴素,内容切近生活而浅显易懂,很适合下层群众的口味,易于被下层人民理解。在基督教历史上,许多到穷乡僻壤传道的牧师也正是这样使基督教教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浪子回头”的故事,在西方曾被哈密尔登一派的小说家编写成模范的短篇小说。他们认为 “《浪子回头》一篇虽作于千百年前,但极合近代之短篇小说概念。能以最经济之法,最能动人之力,发生独一之叙事文感应也” ( 《小说法程》,华林一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浪子回头过了不多久,小儿子便携带自己分得的全部家当,远走高飞了。他在外面挥霍无度,把所有的资财全都耗光 了。又遇上那地方闹饥荒,就穷困潦倒了。为了糊口, 只好给当地人放猪。他肚子饿, 恨不得抓起猪吃的豆荚充饥。这时他才醒悟过来,沉痛地自言自语:“我父亲的雇工甚多, 口粮有余,可我竟要在这里饿死么?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 向他说,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作你的儿子,请你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于是他离开异乡,返回父亲那里。父亲远远地看见他,就迎上去,抱着他的脖了亲吻。小儿子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作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上,把新鞋穿在他脚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快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要庆贺一番。 因为我的小儿子死而复活,失而复得了。”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离家不远,听见跳舞作乐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 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仆人回答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正在庆贺。”大儿子一听,就生起气来,不肯回家。父亲出来劝他,他便回答说:“我服侍你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意志。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 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可是你的这个小儿子,耗掉了你的产业,你倒为他这般庆贺!”父亲听了这话,对大儿子说:“儿呀,你常和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尽数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小兄弟,死而复活,失而复得, 因此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这是《圣经》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集中表现了基督教所宣传的宽容博爱精神。父亲比喻上帝,大儿子比喻忠诚的信徒,小儿子比喻悔改了的罪人。基督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为他这样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为了宣传这种精神,耶稣接连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是迷羊的比喻,一百只羊失掉了一只,主人一定撇下九十九只羊去找那只迷途的羊,找回后就欢欢喜喜扛在肩上。第二个是失钱的比喻,老妇有十块钱,失落了一块,她一定点上灯,打扫屋子,仔细寻找,找到后便请来朋友邻舍一同欢喜。第三个便是这浪子的比喻。因此,这则寓言的宗教意义是很强烈的,它宣传信教不分先后,它欢迎悔改的人皈依基督教,劝告门徒们要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去对待待悔改的罪人。 寓言所宣传的宽容精神,在各种行业中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精神是胸怀宽广、 自信心强的表现。政治家有这种精神,就可以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不咎既往,从而团结广大群众共同创造一种民主和洽的气氛;学术界有这种精神,就可以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服从真理,促进学术的繁荣;教育界有这种精神,就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耐心对待品德或学业落后的学生,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卫生、商业等行业有这种精神,就会热情为自己的对象服务。有这种精神,“天国”就在人间。否则,只在口头上宣传不咎既往,对犯过错误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横加迫害,歧视打击,就会使得人人自危,压制人们的进取精神,阻碍社会的进步。 这则寓言情节很生动,特别是写小儿子的转变过程写得令人信服。他在人生道路上摔了一个大跟斗,通过生活的教训和痛苦的思考,才翻然悔悟,真正忏悔。这种悔悟才是彻底的,是精神上的再生。寓言写父亲“失而复得”的心情也入情入理,欢喜之态宛如目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圣经》连用三则寓言故事表现同一主题,这种结构方式颇有特色,与诗歌中“重章叠句”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浪子回头làngzǐ-huítóu浪子:指不务正业、到处游荡的青年。指做了坏事的人改过自新。 浪子回头金不换 败子回头、浪子回头、迷途知返、悬崖勒马[勒马悬崖];顽固不化、执迷不悟、至死不悟○败子回头bài zǐ huí tóu败家子改邪归正,重新做人:~金不换|希望那些失足青年,早日~,获得新生|古语有云,~便作家。 ○浪子回头làng zǐ huí tóu比喻干了许多坏事的人改过自新:~金不换|~,黄土也能变成金|~,才有出路。 ○迷途知返mí tú zhī fǎn迷失道路之后,知道再返回到正路上来,比喻犯了错误之后知道改正:可怕的是执迷不悟,可喜的是~|如能~,还不算晚|~是好汉|或许丈夫会~|你什么时候~,改邪归正了 |你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或许他能~呢? ○悬崖勒马xuán yá lè mǎ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立即回头|~正是时候|你必须改弦更张,~| 当机立断,~|如果不~,肯定要摔得头破血流。也说〖勒马悬崖〗。 ●顽固不化wán gù bù huà坚持错误,不肯改悔:有些首犯、要犯实在~|他们始终抱着~的态度。 ●执迷不悟zhí mí bù wù坚持错误,毫不觉悟:~是非常危险的|你怎么还~|要还~,留心武工队的神枪|如她~,不听劝告,就开除她。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到死都不觉悟:那些~的坏分子,只能是自绝于人民|看他那副~的表情|~的匪徒还在负隅顽抗。 浪子回头 浪子回头浪荡子弟回心转意。比喻做了坏事的青少年改过自新。 ☚ 来者可追 立功赎罪 ☛ 年轻人 年轻人少(~女) 后生 黄头 赭颜 青鬓 朱颜绿发 ☚ 年轻人 青年人 ☛ 改过自新 改过自新洗心 洗胃 澡心 更新 改过作新 改过从新 自新改过 洒心更始 ☚ 改过 纠正 ☛ 浪子回头làng zǐ huí tóu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son) 浪子回头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reform of a loafer; return to the fold;turn over a new leaf 浪子回头lànɡ zǐ huí tóu浪子: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比喻不务正业的人改邪归正,也比喻做了坏事的人改过自新。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hail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broken bones will set become stronger, return to the fold, turn over a new leaf 浪子回头làng zǐ huí tóu【解义】浪子: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二流子。回头:回心转意,改过自新,改邪归正。现在常用来比喻误入歧途、做了坏事的青少年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浪子回头lànɡ zǐ huí tóu【释义】指误入上去歧途的败家子改过自新。 浪子回头làng zǐ huí tóu浪子:浪荡子弟。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回心转意,改邪归正。秦牧《让青春发出光和热吧》:“我们社会里,有一些曾经铸过大错,以后~的人物,现在彻底抛弃旧我,成了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悔悟自新浪子回头格式 会意式。 浪子回头làngzǐ-huítóu浪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指不务正业的人改邪归正,不再游手好闲。 浪子回头lànɡ zǐ huí tóu指做了坏事的人改过自新。浪子: 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回头: 悔过醒悟,改邪归正。 浪子回头làng zǐ huí tóu【解义】 浪子: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二流子。回头:回心转意,改过自新,改邪归正。现在常用来比喻误入歧途、做了坏事的青少年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浪子回头lang zi hui tou浪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回头:回心转意。比喻不走正道的人改过自新。 浪子回头 重新做人làng zǐ huí tóu;chóng xīn zuò rén浪子:指不务正业到处游乐的人;回头:喻改过。比喻犯错误的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重新学好。李敏《谢民警苦口婆心,我一家破镜重圆》:“丈夫连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大家越对我好,我越感到应~。” 浪子回头 痛改前非làng zǐ huí tóu;tòng gǎi qián fēi非:错误。比喻有过错的人能悔过自新,彻底改正以前的错误。于晨等《“老来俏”今昔》:“这些天来,我的好朋友纷纷劝我要~,回家来和你一心一意地过日子。现在我和那个姑娘已经许多天没有来往。” 浪子回头 洗心革面làng zǐ huí tóu;xǐ xīn gé miàn革:改变。指犯过错误的人,有所醒悟,彻底悔改,重新做人。唐德刚《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序》:“张氏为此三字之冤不辩一辞;并从而戒烟去毒,~,知耻近乎勇,却是很难能可贵的。” S5K4【浪子回头】làng zǐ huí tóu指做过坏事的人改邪归正。浪子:不务正业、专事游荡的青年。 浪子回头làngzǐ-huítóu〔主谓〕 不务正业、专事游荡的人改过回头。比喻有严重缺点错误或干坏事的人改邪归正。语出清·李渔《八十一梦·第三十二梦》:“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三毛《稻草人手记·汪洋大盗》:“不甘心,不甘心,且等~,东山再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