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浙江蚕业Zhejiang sericulture浙江省是中国4大蚕区之一,蚕业历史悠久。1958年在吴兴县(今吴州市)钱山漾发掘到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中的绸片、丝线和丝带等,鉴定分析认为系公元前2750±100年之物。春秋时期,越国(在今浙江省境内)把奖励农桑作为富国强兵的国策。汉时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王充最早描述了蚕的生活习性,对蚕茧出丝量进行调查。南朝时,绍兴地区的蚕丝业发展起来,会稽(今绍兴)已成为米、绢交易中心。唐代实行“均田制”,丁男给100亩,其中80亩为死后归还政府的“口分”田;20亩为种植桑树的永业田,死后不归还政府,对蚕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蚕业重点,从唐代开始向浙江转移,宋代,特别在宋室南迁建都于临安(今杭州)后,浙江蚕业有较大发展,成为全国之冠。元代浙江蚕桑生产曾遭受破坏,明、清两代又重视蚕业的发展,产量一直处于全国之首。1931年浙江的蚕茧产量约占全国的1/3。抗日战争期间,主产蚕茧的杭、嘉、湖一带,大片桑园被毁。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浙江省的蚕桑生产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年产茧量仅1.05万吨,只相当1931年产茧量的1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浙江省蚕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84年桑园面积为128.32万亩,蚕茧产量达7.016万吨,比1949年增长5.68倍,平均年递增率为5.58%。1977年以前的蚕茧产量素居全国之冠,1978年起次于四川省,居第2位。 浙江省83个县(市)中,1984年有蚕桑生产的计76个县(市),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杭州、湖州、嘉兴及绍兴地区。年产茧量在500吨以上的有湖州市 (原吴兴)等20个县(市),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90.29%,其中湖州、桐乡、海宁、德清等4个县市,年产茧量均在5,000吨以上,湖州年产茧量在14,900吨以上,是中国蚕茧产量最多的一个市(县)。 浙江省蚕茧生产随着蚕桑科学技术的逐步普及而提高。1950年亩桑产茧量仅13.2千克,1984年达54.68千克,如除去幼龄桑不可采叶的面积,则亩桑产茧量为61.57千克。德清县7.95万亩桑园,平均亩产茧达73.9千克。50年代养蚕,一年中以春蚕一次为主,秋蚕为辅; 1952年开始推广养夏蚕; 1965年由养一次秋蚕,改为养2~3次; 提高了桑园面积的产茧量。在栽桑方面,从60年代起逐步推广成片矮化密植,代替了千百年来零星稀植、中高干养成形式,增加了桑叶产量。在蚕茧的质量方面,1950年一粒春茧茧丝长只有694米,解舒丝长为529米,干茧出丝率为30.42%;1984年一粒春茧茧丝长为1,113.5米,解舒丝长为503.3米,干茧出丝率为37.89%。夏秋茧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1984年全省有缫丝机16,484台; 有缫丝厂127家,其中国营厂45家,乡镇办厂82家。80年代初,出口白厂丝约占全国的30%,出口绸缎占全国的25%。 蚕桑生产是浙江省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蚕桑总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78%,仅次于粮、菜。蚕茧重点产区的蚕桑收入,在整个农业经济及群众生活中占重要位置,德清县蚕桑收入和丝绸加工产值均各占全县农业、工业总产值的1/4左右。 浙江省在历史上就是中国桑苗的著名产区,早在晋代已开始供应外地。《晋书》载: “先是,辽川无桑,及(慕容)廆通于晋,求种江南,平州桑悉由吴来。”(西晋时,今杭、嘉、湖一带属吴郡)说明当时浙江桑苗即具有某种特色。17世纪70年代末,随着外省对桑苗需要量的逐渐增加,海宁县、桐乡县的部分农民,原以繁育桑苗为副业转为主业,并探索简便的繁育方法,首创了“袋接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省有一个国营原蚕种场、一个普通蚕种场、2个校办实习蚕种场和44个私人小型蚕种场。全年生产杂交蚕种26.8万张,不能满足全省的需要,除向云南、江苏等省调入大量蚕种外,还有少数农民利用自留土种进行养蚕。50年代初即着手扩大蚕种生产,50年代末已做到蚕种基本自给。蚕品种不断更新,质量也有提高。 蚕学馆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蚕业学校。1910年创立浙江省农业学校蚕桑科,1927年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设立蚕桑系,是大学本科蚕桑专业,即今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的前身。1931年8月至1944年4月间,奉化县武岭农业职业中学内设有蚕桑技术组,1945年新昌县建立沃西蚕校。1984年全省有高等蚕业学校两所: 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浙江丝绸工学院; 中等蚕业学校3所: 绍兴市农业学校蚕桑专业、嘉兴市农业学校蚕桑专业和浙江省供销学校蚕茧收烘专业。有蚕业研究的单位3个: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湖州市蚕业研究所和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