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和甬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泗县一带,古越国就在这里,越剧也因此而得名。1906年前后,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在余姚秧歌班的影响下形成了越剧。当时用笃鼓和檀板伴奏,故称 “的笃班”或“小歌班”,剧目多反映民间生活。1916年,“的笃班”到上海演出,吸收了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形式,叫 “绍兴文戏”。最初,剧中角色全部由男演员扮演。1923年,全部由女演员组成的 “文武女班”大受欢迎,独占鳌头。1938年,开始使用 “越剧”这个名字。
越剧唱腔温柔细腻,抒情优美,在江南流传颇广。最初的演出剧目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龙凤锁》、《碧玉簪》、《三看御妹》等。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祥林嫂》、《追鱼》、《红楼梦》等,很受观众欢迎。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傅全香、竺水招、戚雅仙、茅威涛等。
婺剧也叫“金华戏”。由于所唱声腔多少不同,而有 “三合班”、“二合班”、“二合半班” 的称呼。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一带。高腔和昆腔明末就在金华、丽水一带流行。清乾隆年间,徽戏、乱弹、滩黄时调传入此地。这些剧种声腔的长期融合,形成了婺剧。婺剧的声腔主要有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6种。其中,高腔分西安、西吴、侯阳3种。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有帮腔,声调高亢。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剧目主要有《槐荫树》、《芦花絮》等;西吴高腔流行于金华一带,主要剧目有《白兔记》;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一带,主要剧目有 《古城会》、《全鹿台》、《访白袍》等。
婺剧中的昆腔是昆曲在衢州、金华的一个分支。在语言、曲调上均已地方化,叫“草昆”。它的表演比较粗犷,剧目以武戏为主,如 《倒精忠》、《火焰山》、《通天河》等。
乱弹腔在婺剧中也占重要地位,它以唱腔变化丰富著称。剧目有《碧玉簪》、《药茶》、《玉蜻蜓》等,多表现家庭生活。著名演员有周越先、徐汝英、郑兰香等。较有名的剧目有 《黄金印》、《三请梨花》和小戏《米蔺敲窗》、《出塞》等。
绍剧又叫“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上海一带。绍剧是由乱弹发展而成的。
绍剧的唱腔曲调以 “二凡”为主。“二凡”受西秦腔影响较大。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斗子。打击乐用大锣、大鼓、大钹。风格粗犷、朴实,很有特点。传统剧目主要有 《高平关》、《后朱砂》、《双贵图》、《男吊》、《女吊》等。解放后经过整理的剧目有 《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等。著名演员有吴昌顺、陆长胜、汪筱奎等。
甬剧又叫宁波滩簧,流行于宁波及舟山地区。甬剧来自宁波农村的田头山歌。清代光绪年间,开始出现了职业的班社,叫 “串客”。1910年,它受余姚鹦歌班的影响,在音乐上作过一次变革。甬剧的曲调跌宕起伏,伴奏有江南丝竹的风格,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1920年以后经过宁波滩簧、四明文戏等发展阶段,成为甬剧。这时的剧目有 《拔兰花》、《卖草园》、《磨豆腐》等。1940年前后,话剧、文明戏、滑稽戏等新兴的戏剧形式对甬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甬剧以语言风趣幽默见长。
解放后,甬剧着力于现代戏的演出。代表剧目有《两兄弟》、《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