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病毒,通过寄生于野鼠的螨叮咬,或伤口接触感染的鼠尿而致病。潜伏期1~2周,病人多系从事农业或野外作业的壮年劳动力。以发热、休克、出血及急性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典型的病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五个病期。
本病无特效治疗。护理工作占重要地位。各期护理如下:
(1)发热期护理: 发热一般持续3~5日,系感染后初期的毒血症状。发热开始即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冲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中药有助于毒素排泄。如体温超过39℃可采取物理降温: 头部置冰袋,额部用小毛巾冰敷。颈部、腋下及两侧腹股沟可用冰袋冷敷。因此期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伤,血管有严重充血及扩张,如用擦浴降温往往会加重皮肤出血、瘀斑,而且流行季节气温低容易受凉继发肺部感染,因而不适宜进行各种擦浴。忌用发汗解热药,以免体温骤降而发生低血压休克。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对本病的疗效起着决定作用。早期休息对本病预后有利。一旦确诊或可疑本病时,应立即动员病人卧床休息,就地医治,切忌长途转送或颠簸。应对病人讲明道理。已发展为重症者,更需绝对卧床休息,室内温暖,空气流通,防止对流风。病人周围环境要整洁、安静、舒适。此时病人往往因为“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或恐惧心理而辗转不眠,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病人,解除其顾虑,并加强基础护理,尽力帮病人减轻痛苦,使之能配合治疗,安心养病。本病变化多,从发热期转入低血压期所需时间长短不一,甚至可以越期或各期重叠。故除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外,还应注意尿液变化、出血倾向、以及精神状态。
早期出现蛋白尿是此病的特点,应随时送检尿液,如发现尿膜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提供诊疗参考。发热时多有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症状,应鼓励病人进食,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饮食应为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通过输液补充热量。发热后期,如病人表现烦躁、谵妄、心慌,出血点增多,眼结膜水肿加重,脉细速,血压波动等症状,提示血浆外渗,可能为低血压先兆。若发现病人皮肤、粘膜容易出血,应考虑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可能。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尽早采取措施。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为保证抢救需要,应注意保护血管,静脉注射应先从远端小血管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必要时穿刺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应用肝素的病人往往发生注射部位皮下瘀血,因此更应注意对血管的保护,每次注射肝素前要抽血测定凝血和纤溶的各项指标。注射肝素后尽量减少肌内注射和静脉穿刺,每次注射后局部必须压迫较长时间,观察出血情况。本病早期可通过病人的血、尿等排泄物接触传染,因而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以及病人的排泄物、病人的血、尿均需经过消毒处理。
(2) 休克期护理: 此期从第4~6天起,持续1~6天不等。由于毛细血管受损,血管壁的脆性与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使血容量急骤下降,多发生失血性低血压休克,因而必须密切注意血压变化。一般收缩压低于100mmHg,脉压差缩小称为低血压倾向,此时如能及早补充平衡盐液,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30mmHg为低血压。收缩压低于70mmHg提示休克。此时病人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必须设专人护理。病人取平卧位,给低流量氧气吸入以改善组织缺氧情况。避免搬动,注意保暖,正确记录出入液量及各项记录,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休克系血容量不足,故在使用扩充血容量药物时,开始必须快速静脉滴注使血压上升,维持收缩压到90mmHg左右,如血容量已充分补足,而血压仍不上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以高浓度缓慢滴入。在扩容过程中,必须随时根据血压调整滴速,以保持血压稳定。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处理。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如出现脉速、脉律不齐等可能并发心功能不全。在静脉注射强心药时应注意缓慢推注,并继续观察脉搏变化。发现神志改变、呼吸加深等应考虑为酸中毒。在纠正酸中毒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及输液量,勿使太多太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或造成水钠潴留。并要观察少尿期的早期表现,若出现呕吐、呃逆、腰痛、出血加重、尿量进行性减少(每小时尿量小于40ml),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3)少尿期护理: 常在第6~8天出现少尿,可持续2~5日主要是由于肾脏实质严重损伤导致肾功能衰竭。病人经过前二期的体力消耗,全身情况已经衰弱,易发生并发症。若能早期发现和控制高血容量综合征,纠正酸中毒和高血钾症,维持机体内平衡,则可预防并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促进肾组织的恢复,使病人顺利渡过极期而愈。因此护理人员要正确记录出入液量以及早期发现少尿(每日尿量小于400ml)或尿闭 (每日尿量小于50ml)情况。应用高效利尿剂后必须详细观察记录排尿情况,以了解治疗效果。如果有尿膜出现是肾脏损害的严重表现,应注意其出现和持续的日期,大、小及色泽等。如血浆回收,进入血管量过多,血容量增加,可发生高血容量症候群,因而必须严格控制摄入量。摄入量应根据出量及医嘱有计划地供给,并注意输液速度,以避免短时间内滴入较多液体而诱发肺水肿。当病人表现烦渴,要求不断饮水时,要耐心说服病人控制饮入量,必要时给温开水漱口或用棉签蘸水湿润口腔。应给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蛋白、低钠、低钾的流质饮食。胃肠道症状严重者不必勉强进食,如有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此期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而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腹透准备工作,必要时进行腹膜透析(参见“腹膜透析护理”条),发现病人少尿或尿闭,血中非蛋白氮逐日升高,并有恶心、频繁呕吐、顽固性呃逆、烦渴、出血加重、血压升高,则为尿毒症表现;咳嗽频繁、胸闷、气急、紫绀、呕吐血性泡沫痰为肺水肿先兆;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呼吸不规则、抽搐,可能是脑水肿或颅内出血症状;面色苍白、冷汗、脉细速、腹痛加剧、血压下降说明内脏有大出血可能,应作好抢救准备工作。对危重病人要注意使呼吸道通畅,头转向一侧,防止舌后坠或呕吐物倒流而发生窒息。氧气吸入时要注意氧气流量,导管要保持通畅,并发肺水肿者在氧气湿化瓶内加入95%酒精以帮助肺内泡沫破裂。病人可取半坐卧位。脑水肿或颅内出血者则须平卧,并减少头部活动,避免促发脑疝或脑血管栓塞。发生抽搐时,首先须加大氧气流量,清除气道分泌物。操作要轻稳以减少刺激。上下臼齿间放置软垫,防止咬伤唇舌。昏迷病人按昏迷常规护理,注意安全,定时翻身、拍背,使痰液引流通畅。并保护皮肤防止发生褥疮。皮肤或粘膜如有大片瘀斑出现,可用无菌纱布保护。加强五官护理: 病人球结膜水肿,眼睑浮肿为血浆外渗的表现。须经常观察结膜充血水肿情况,局部可涂金霉素等眼膏加以保护。注意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口鼻腔如有出血情况应随时擦拭干净,呕吐后及时漱口以减少刺激。并注意观察病人大便有无出血,次数和性质,如有异常须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4)多尿期护理: 此期从第8~12日起持续数天至一月不等,病人症状逐渐消退,随着肾脏组织修复再生,尿量逐渐增多,出现尿频、夜尿,每日尿量为3000~8000ml,也有10,000ml以上者。排尿过多可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丧失以致再度发生休克,因而不能放松警惕,应继续认真记录出入液量,注意补充水分,给予高钾、高热量的饮食或普食。鼓励病人多吃含水、电解质丰富的水果,菜汤等。病人继续卧床休息,但可根据体力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5)恢复期护理: 约从第5周起病人逐渐恢复,在恢复期中要继续补充营养,注意休息,避免受凉或过渡劳累,逐渐恢复体力锻炼。定期进行体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