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活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2〕。自冯瀛王始印五经〔3〕;已后典籍〔4〕,皆为板本〔5〕
 庆历中〔6〕,有布衣毕昇〔7〕,又为活板〔8〕。其法:用胶泥刻字〔9〕,薄如钱唇〔10〕,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12〕,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13〕,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4〕,药稍熔〔15〕,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6〕。若止印三二本〔17〕,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18〕,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19〕:更互用之,瞬息可就〔20〕。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贴之〔21〕,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22〕。有奇字素无备者〔23〕,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24〕,不若燔土〔25〕,用讫再火令药熔〔26〕,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27〕,至今宝藏。

 
 〔1〕本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题目是选录时加的。沈括(公元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嘉祐八年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龙图阁侍制、鄜延路经略使等职。他在政治上积极支持和拥护王安石变法。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为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梦溪笔谈》是沈括遭打击和排斥后,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的梦溪园,集中精力撰述他的旧日见闻和个人科研成果而成。这是一部综合性学术论著(包括《补笔谈》和《续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有关文学、艺术、史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是我国科学史上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
 〔2〕“板印”二句:板,同“版”。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时期,如《金刚经》,晚唐前雕板印的书籍主要是农书,历法等,没有官定的经典文籍。沈括从士大夫的角度看,所以说“尚未盛为之”。
 〔3〕冯瀛王:即冯道,五代时曾作过几个朝代的大官,死后追封为瀛王,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九朝元老”。公元932年同李愚向后唐王朝建议刻板印卖五经,并在统治阶级中广泛流行。
 〔4〕已:同以。典籍:传统的重要书籍。
 〔5〕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6〕庆历:宋仁宗的一个年号(公元1041~1048)。
 〔7〕布衣:平民,百姓。
 〔8〕活板:即活字板。在印刷术上,从雕刻整块的木板到使用可以随意装拆的活字板,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最初用胶泥活字,以后改用锡字、木字、铜字。
 〔9〕胶泥:粘土。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字模。
 〔12〕松脂:松香。和(huo):混合,调和。冒:敷盖。
 〔13〕铁范:铁制的框子。
 〔14〕就:靠近。炀:烘烤。
 〔15〕药:指上文的松脂、蜡、纸灰之类。
 〔16〕砥:磨刀石。
 〔17〕止:只,仅仅。
 〔18〕数十百千:几十、几百、几千。
 〔19〕具:准备好,指排好。
 〔20〕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极短的时间。就:完成。
 〔21〕以纸贴之:指在活字分类木格上贴上纸条。
 〔22〕“每韵”二句: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将同韵字放在一个木格里。
 〔23〕奇字:不常见的字。素:平常。
 〔24〕不可取:不易取出。
 〔25〕燔土:指胶泥活字。
 〔26〕火:烧烤。
 〔27〕群从(zong):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沈括以简练易懂的文字对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作了最早的记录。文章先详细介绍了制作活板的每一道工序和所用材料;接着介绍如何操作活板工作和其神奇之处;最后强调利用活板应注意的问题。全文寥寥三百字便完成了一篇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文献,可见其表达通畅清楚。

《活板》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活板》

[原 文]

板①印书籍,唐人尚未盛②为③之④。五代⑤时始印五经⑥,已⑦后典籍⑧皆为板本。

庆历⑨中,有布衣⑩毕昇,又为(11)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12),每字为一印,火(13)烧令(14)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5)纸灰之类(16)冒(17)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8)置铁板上,乃(19)密布(20)字印,满(21)铁范为一板,持就(22)火炀(23)之,药(24)稍熔,则以一平板按(25)其面,则字平如砥(26)。若止(27)印三二本,未为(28)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29)。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30)布(31)字,此印者(32)才毕,则(33)第二板已具(34),更互(35)用之,瞬息(36)可就(37)。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38)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39),每韵(40)为一帖,木格(41)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42),旋(43)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44)之(45)者(46),文理(47)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48)与药相粘,不可取(49);不若燔(50)土,用讫(51)再火(52)令药熔,以手拂(53)之(54),其印自落,殊(55)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56),至今保藏。

[注 释]

①板:木板,这里专指木刻雕板,以一般代特殊。在句中“板”用做状语,表工具。盛②盛:盛大,这里指规模大。③为:做,实行,这里是应用的意思。④之:代“板印书籍”。(5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从公元907至公元960年。(6五)经:自汉武帝始,将儒学的古代文献——《诗经》、《尚书》、《周易》,《仪礼》(后改为《礼记》)、《春秋》(后又包括《左传》)称为五经,作为主要教科书。⑦已:同“以”。⑧典籍:原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后泛指各种传统的重要文献和书籍。⑨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S)。⑩布衣:借指平民。(11)为:创制,发明。(12)钱唇:铜钱方孔外的内圆周至外圆周的部分叫钱唇。(13)火: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用火”。(14)烧令:动词“烧”和“令”都省略宾语“之(指印模)”。(15)和(huò):掺和,混杂。(16)之类,这—类。之,此。(17)冒:覆盖。(18)范:铸造器物的模子,这里指框架。(19)乃:然后。(20)布:陈列,铺开。(21)满: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满”。(22)就:靠近。(23)炀(yáng):烤。(24)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25)按:压。(26)砥;纹理细的磨刀石。这里指像象磨刀石那样平整。(27)止:只。(28)未为:不算。(29)神速:极快,快得神奇。(30)自:另行,另外。(31)布:铺排,排列。(32)者:代印刷用的铁板。(33)则:而。(34)具:备办,准备好。(35)更(gēng)互:交替,轮流。(36)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工夫,比喻时间短。(37)就:完成。(38)以:为了,以便。(39)帖(tiě)之:给活字做标签。帖,标签,名词,这里用如动词,意思是“写成标签标明”。(40)韵:指韵书中的韵目,隋唐以来流行的韵书将诗词中押韵的字归类,取一字作韵目,如东韵、屋韵等。(41)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42)奇字素无备者,即“素无备之生僻字”,定语“素无备”放在中心词“奇字”之后,译时要把定语移至中心词之前。奇,生僻的。素,平时。旋:马上 ,当即。(44)为:这里指刻。(45)之:指活字。(46)者:表示“……的原因”。(47)文理:纹理,质地。文,同“纹”。(48)兼:加上,并且,连词。(49)不可取:拿不下来。(50)燔(fán):烧。(51)讫(qì):完,毕。(52)火:名词用如动词,意思是“用火烤”。(53)拂:拂拭,这里指轻轻地抹。(54)之:它,指粘在铁板上的活字。(55)殊不:一点也不,完全不。殊,绝。(56)为予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的句式。予,我。群,众,诸。从,指仅次于最亲的亲属,如从父为伯父、叔父,从子为侄子。

[译 文]

用木刻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应用它。五代时才开始(用来)印刷五经,以后重要的书籍就全部是用木刻雕板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板,它的制作方法是:用粘土刻成字模,(字)薄得像铜钱边缘部分似的,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烧(它)使(它)变硬。首先放置一块铁板,铁板上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敷盖上它。想要印刷,就把—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于是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一铁框就成为一板,拿到火上去烤它,(松脂等)药物稍一熔化,就用一块很平的木板去压那字面,那么字面就平得像磨刀石。如果只印三两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为神速了。通常是制作两块铁板,这一块板在印刷,另一板已经另外在排字,这块印刷的铁板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轮流地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而)像“之”、“也”等(常用)字,每个字(就)有二十多个字模,为的是防备在同一板中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活字做标签,每一个韵目作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分别)贮存起来。遇有平时没有储备的生僻字,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片刻就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由于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加上和药物粘在一块,拿不下来;不如烧胶泥(所制的活字),用完再用火—烤,让药物溶化后,用手轻轻抹掉还粘在铁板上的活字,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沾上药变脏。毕昇死后,他那些字模被我的侄辈获得,直到现在还珍藏着。

[鉴 赏]

这篇说明文,用平实浅近的文字介绍了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全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简介雕板印刷的历史;第二段,具体说明活字和活板的制作、用法、优点及用胶泥烧制字模的原因 (这一段是全文重点所在);第三段,交代毕异所制活字的下落。

在介绍活板印刷这一新事物时,作者始终抓住这种新印刷术的特征——“活”来写。字模活,上版活,印制活,存放活,补字活,下版活。正因为它活,所以功效高,成本低,使用方便,具有雕板印刷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发明者的创造才能和智慧。

作者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的顺序。在介绍活板之前先写板印,说明活板是板印的发展和飞跃。介绍活板时,又由活板的发明人说到活板本身:先说字模的制作,再说活板的制作,再由活板的使用方法谈到活板的功效;最后谈到字模的使用,分类储存及以泥制字的原因,顺理成章,有条不紊。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板印虽不是作者所要介绍的内容,但活板是从板印发展而来,不能不写,但不多写。末尾—段写活字的下落,说明本文写作的根据,不能不提,但十分简略。至于介绍活板一段是文章的主体,则写得相当细致。而制板与制字二者,仍以制字为重点,制板相对写得简略,因为活板制作和使用的关键就在于字“活”。

字数:2888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略有改动。《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请参看《以虫治虫》的“作者及作品简介”。
活板,活版印刷。板,通“版”。

沈括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活板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活板

【题 解】

《梦溪笔谈》的这条记载,是有关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我国早在1300年前,就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在800多年前,一位平民发明家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重大飞跃。沈括怀着对这位平民发明家的极大敬意,记录了他所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的详细过程。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文章详细、准确地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本文抓住特点、说明程序,有条不紊地说明、叙述,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写活字印刷术,紧扣“活”字这一特征进行说明。这个“活”字体现在活板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又为活板”,“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板,便于下次重行排版印刷,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印刷的灵活性。在突出特点的同时,文章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刻字排版、印刷、拆版事物本身的程序进行说明。在说明每一个具体步骤时也是条理清楚。如写印刷:“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这样说明使人们很容易明白活字印刷的全过程,达到说明的目的。

语言简洁、准确、朴实。全文仅用了300余字,便将我国版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文中多次使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帖之”、“贮之”等,它们都分别指代相应的事物,这就减少了内容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特点之一。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软化凝结,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板,用猛火高温使药物融化,用“熔”。文中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活字的印刷过程,解释胶泥活字的性质特点。

活板4395灵活;机灵。闽语。福建漳平〖 〗。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