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窑青瓷碗
唐代洪州窑青瓷器,1979年江西省丰城县罗湖洪州窑窑址出土。高七点五厘米,口径十八厘米,底径五点五厘米。直口,唇沿较薄,深腹,上腹较宽;中下腹逐渐收束,碗心略微向上突起,底足较小,略外侈。外壁由上而下刻莲瓣纹,莲筋用双线,莲瓣轮廓用单线。施青釉,内壁满施,外壁下腹至底露胎。洪州窑,地处江西省丰城县,唐代时丰城属洪州,故称“洪州窑”。唐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南朝,盛于隋唐,终于晚唐,历时五百余年。洪州窑以产青瓷为主,釉色有青釉、黄褐或酱紫等色。其中酱褐色釉与陆羽《茶经》中所说的,洪州窑“瓷褐,茶色黑”相吻合。釉下施化妆土,烧成后釉面明亮,青中泛白,玻璃质感强,多数器物有开片现象,有的器物下部有蜡泪状痕迹。底部素胎。胎骨坚致,胎色呈灰白,胎壁厚重,尚匀称,旋削规整,常见器形以生活用瓷为主,装饰技法有堆塑,划花,镂空,刻花,剔花,模印等。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