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孟子对“五霸”的谴责性评价。 《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按:五霸,所指其说不一,较通行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人。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孟子站在维护宗法等级制和儒家礼制的立场上,探讨三王、五霸、诸侯、大夫之间的关系,追溯历史演变,评说时事政治。 他指出,周天子对诸侯,“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下》)这些作法都是合乎礼制的,因此,天子用武力是“讨”(天子对不义者的征伐),而不是“伐”。五霸作为诸侯,只有奉天子之命才能去“伐”有罪,然而他们不待天子之命,就挟持一些诸侯去伐另一些诸侯,置“尊王”之礼于不顾。五霸“搂诸侯以伐诸侯”(《孟子·告子下》),对于三王来说,是有罪者。五霸中,齐桓公功业最著,“葵丘(今河南考城东三十里,春秋时属宋国)之会”与诸侯结盟而没有“歃血”仪式,虽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孟子·告子下》),而今之诸侯都违犯了当年盟誓之言,“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当今的大夫“皆逢君之恶”(君主有过恶,反加以逢迎),“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承孔子对春秋历史的看法,认为“春秋无义战”,以诸侯争霸为王道衰落,礼义废弛的表现,表达了对历史发展的悲观态度。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礼义准则,站在“尊王崇周”的立场上评论五霸,自难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但孟子对诸侯、大夫的丑恶行径的揭露和谴责,则一针见血,语语中的,显示了儒家大师的胆识与魄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