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洞穴侵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洞穴侵蚀cave erosion地面流水或径流沿土体裂隙、根孔、动物穴下渗时,发生溶蚀、潜蚀、冲淘、淘涮以及重力等作用而形成各种各样洞穴的过程。它多见于黄土高原,是水蚀的一种特殊类型。
发育条件 土层深厚易蚀,土体内多垂直裂隙和孔洞; 汇集地表径流的浅洼地,或具有加剧径流冲刷力的陡坡、陡壁以及暴雨等均为洞穴侵蚀发育的主导因素。不同类型的洞穴其发育的坡形不同。在黄土高原区陷穴以凹形和凸凹形坡为主,竖井陷穴集中发育于塬畔,阶地和梯田等坡面转缓的低洼部位,坡度较小,多在10°以下。漏斗形可见于直形坡,坡度小于20°。跌穴主要发育于直形坡,或切沟和悬沟的沟床,穴道发育部位的坡度以35°~45°最多(见图2)。按洞穴发育部位可见,地形切割破碎程度越大,越易形成洞穴; 洞穴侵蚀的发育,又导致地形愈加破碎。土体中的垂直裂隙发育,可蚀性高并具一定塑性,是陷穴发育的重要条件。土体砂性大,裂隙不甚发育,可蚀性高且塑性小,则难形成陷穴,但可发生跌穴。洞穴的发育还与雨型有关。高强度短历时暴雨,径流汇集,冲刷力大,易发育跌穴,促进沟蚀; 长历时强度不大的降雨,利于下渗,易发育形成陷穴。此外,动物孔洞,植物腐根及修筑梯田时填土部位的疏松层,均是促使洞穴侵蚀发生的潜在因素。 地理分布 洞穴侵蚀在中国黄土高原分布最为广泛;在美国西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土耳其和南非等地亦有分布。其分布区域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与中国大致类同。年降雨量500~700毫米,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夏秋多暴雨。地面组成物质以松散的残积物或第四纪土状堆积物为主,土体中裂隙较发育,颗粒组成中粉粒含量高。黄土高原的洞穴侵蚀呈现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逐渐增强的趋势。最发育地带大致沿沙黄土南缘降雨量450~550毫米,其六盘山以西及陇东塬区陷穴比较发育,陕北丘陵区,跌穴比较发育。 危害和防治 洞穴侵蚀是加速沟头前进、沟床下切的重要侵蚀方式,并促使地面切割愈加破碎。出现在梯田、道路和居民窑洞的洞穴侵蚀,常导致这些设施被毁坏,甚至出现窑洞倒塌和人畜伤亡。在黄土塬区因洞穴侵蚀,一次暴雨沟头可前进40多米。梯田洞穴的次暴雨侵蚀量每平方公里可达6300吨/平方公里·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