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唐乐舞石雕
唐代乐舞文物。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伊水入口处两侧的龙门山和香山,所刊历代乐舞伎石雕,为研究北魏至唐末乐舞发展史的重要文物。其中,凿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的万佛洞,南、北壁基部各雕刻舞伎一名,乐伎五名,共十二名,皆为女性,面向西壁主佛像起舞奏乐。南侧条壁亦刻有乐舞伎。第一人梳高髻,戴项圈、宝镯,穿窄袖襦,束曳地长裙,双手向上侧于脑后,上身及右腿皆倾向主佛一方,披帛飞舞,舞态柔软。第二人至第五人为乐伎,皆坐于莲花石墩上,穿着与舞伎略同;所执乐器依次为筝、曲项琵琶、钹、笙,最后一名乐伎残缺,乐器不明;北壁西侧第一人亦为舞伎,穿着、舞姿同南壁舞伎;其后五名乐伎穿着亦与南侧同,所执乐器依次为竖箜篌、小鼓、细腰鼓、横笛,最后一名乐伎已残,乐器不明。此外,唐武周时(684—704)所建极南洞八作司亦有一组乐舞伎,计十人,雕于洞之西、南、北三壁下部壶门龛内。乐舞伎高度、造形与万佛洞所刻相似,只不饰飘带。舞伎位于西壁主佛座下,相对起舞,两侧各有一乐伎。其南、北壁各另雕三名乐伎,所持乐器可辨者为横笛、筝、琵琶、箜篌等。这两组乐舞伎皆雕刻于盛唐时,反映此时坐部伎乐舞表演已臻于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