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周都邑名。也作雒邑。有二城。❶王城,在瀍水西,周平王遷都於此。 ❷成周,在瀍水東,周敬王曾遷都於此。二城故址均在今河南洛陽。杜篤《論都賦》:“升輿洛邑,巡于西岳。”洛邑,洛陽。 洛邑 洛邑周代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市。周武王克商后,以其地为“天下之中”,乃规划营筑此城。至成王时,由周公完成。因其城南临于洛水,故称洛邑。又取周人成功之义,而称成周。西周时期以其为东都。西周末年,申侯联合犬戎等攻破镐京,杀幽王。周平王即位 (前770年),迁国都于洛邑。此后又称王城。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其为周之国都,凡历二十二王,五百一十五年。后曾为秦相吕不韦食邑。汉初为河南郡治所。后又为河南县治所。据《逸周书·作雒》等记载,其城方千六百二十丈,建有太社、太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等,城门有北门、东门、圉门、鼎门、梁门、乾祭门等。今已发现东周王城城址部分遗址,其北垣保存完整,全长二千八百九十米;东垣残长约一千米。王城城址内发现有汉河南县城址,周长约五千四百米。在城址内外发现有西周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骨器作坊遗址及窖藏、墓葬等。 
西周时建洛邑图 ☚ 镐京 雍城 ☛ 洛邑 洛邑又名 “郏鄏”,即今河南洛阳。西周初年,周人准备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一带修建城。周成王时,为了控制东方诸侯,将象征王权的九鼎从镐京迁至洛邑,并令周公、召公营建洛邑。以瀍水为界,共建王城、成周二城。西周时,称镐京为宗周,又称洛邑为成周。成周之意,据东汉经学家何休所释,为“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周迁九鼎于洛邑之王城,洛邑地位稍逊于镐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邑成为东周都城。战国时,洛邑改称洛阳。 ☚ 镐京 王城 ☛ 洛邑 洛邑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虢镇。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改北魏武都郡为洛邑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洛邑为虢县。 ☚ 虢县 南由 ☛ 洛邑一作雒邑。本商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西周成王时由周公主持扩建,迁殷人居此,称作成周城。同时在今洛阳市西王城公园一带筑王城,为周人所居,称作王城。战国时改称成周城为洛阳城 (又作雒阳城),王城为河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