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洛川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洛川县延安地区辖县。北临富县、宜川,南接白水、宜君,东与黄龙为邻,西与黄陵接壤。面积180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3.8万亩。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在800-1300米。较大的原面有永乡、老庙、土基、石头、菩堤5块,以永乡原(又名洛川原)最大,长30公里,最宽处达13公里。原面开阔平坦,保存完整,便于机耕。原边沟谷深切,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东北部是黄龙山土石山区的延伸部分,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多在1300米以上。境内最高处海拔1527.9米,最低616米,县城海拔1158.3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易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2℃,极端最高气温36.4℃,最低气温—22℃。年降水量550—650毫米,多集中在7—9月。年日照2552小时,无霜期165天。主要灾害性天气为伏旱、霜冻和冰雹。洛河是县内最大河流,依西纵贯南北,流程111.7公里。境内汇入洛河的主要支流有界子河、仙姑河、黄连河、史家河、两水河等,均发源于黄龙山区。全县常住人口1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6万人,占总人口的89%。境内居民主要为汉族。辖凤栖、旧县、交口、老庙、土基5个镇和菩堤、洪福梁、黄章、永乡、后子头、京兆、杨舒、槐柏、武石、石泉、秦关、百益、石头、朱牛1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地凤栖镇,距延安市132公里。洛川县因境内有洛河穿过而得名。禹贡时为雍州之城,夏商时属西河围地。周称上郡,秦文公十年(前756)称鄜。战国前属晋。韩、赵、魏分晋后归魏。秦惠王三十年归秦。十六国时,后秦姚苌建初三年(388),原鄜县以北地区称鄜县,以南地区划出另建县制,名洛川。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鄜县废,并入洛川县。清雍正三年,县城设于旧县镇。乾隆三十三年迁入凤栖堡(今凤栖镇)。民国二年(1913)属鄜州,归榆林道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陕西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4月25日解放,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5月归属延安公署。1958年11月将富县并入洛川,1961年9月恢复原建制。境内土基镇鄜城村南2公里处,有建于唐代、宋明两代重修、高13层的万凤塔一座。县城东北10公里处冯家村,1937年8月22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洛川会议”旧址,每年有万余人参观。洛川蹩鼓有三四百年历史,中日摄制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有洛川蹩鼓的雄壮场面,曾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广场舞蹈汇演并获奖,受到法国、澳大利亚、西德等外宾及港澳同胞高度赞赏。以剪纸、刺绣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先后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毛绣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农民画在法国、德国、瑞典巡回展出。民间皮影赴法国进行友好访问。洛川被誉为“民间艺术之乡”。 洛川县(古) 十六国时期,后秦于建初七年(392)设置。故址在今洛川县东北20公里故现村,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北部,后废。北魏太平真君年间 (440-451)在高槐复设,故址在今洛川县东北6.5公里安宫村。隋开皇六年(586)迁治今洛川县东北20公里旧县镇。元至元四年(1267)辖区扩大,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地及黄龙县西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县治迁到凤栖堡,即今洛川县城。 洛川县延安市辖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洛水经县西境。秦时为鄜畴县地。西汉为鄜县地。北魏太平真君中始置洛川县,因县界有洛水而得名,属敷城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属鄜州,唐、宋、金、元因之。明属延安府。清复改属鄜州。旧城在今县城东北,因“濒临深沟,基址屡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迁凤栖堡(今县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